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167023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 重点、难点重点:苏联的解体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三. 课堂教学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变,以及剧变的实质、概况和原因。第二,讲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概况,“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一)东欧剧变1. 东欧剧变的发生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

2、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2. 东欧剧变的方式波兰的变化是以反对派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后通过议会大选的方式实现的,东欧大多数国家是以这种方式变化的;民主德国演变后以并人联邦德国的方式告

3、终;罗马尼亚的变化则是以采取国内暴力的形式落下帏幕。南斯拉夫演变后,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并爆发了激烈的地区性战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各国虽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着某些不同的变化特点,但一般都经历了大体相似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群众的不满情绪激化,党内外的反对派向执政党施加压力甚至提出挑战,时局严重动荡不安。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始终未能解决好政治、经济体制中和政策上积累下来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乃至腐败情况没有得到铲除或纠正,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趋于停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能提高。由此导致群众的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阶段,其特征表现为执政

4、党无力控制动荡的时局:或对反对派妥协退让,这不仅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也势必导致广大群伞的思想混乱,以致局面完全失控;或寄希望于无群众支持的军队镇压。经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即政局的变动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3. 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意

5、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

6、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等问题。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争得相当数量的群众并最终获取政权。第二,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

7、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苏联和西方的因素,

8、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二)苏联解体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

9、,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民主的社会主义”

10、来改造社会主义。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人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2.“八一九”事件第一,事件的起因:“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

11、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有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参加签订新联盟条约)。第二,事件结局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八一九”事件历时不到60个小时即告失败,这固然与事件发起者的计划不周有关,但其实质则是事件的发起者们也无力应付由事件发生引发的国内外局势。第三,事件的影响: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势力迅速增长并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后不久,苏联完全解体。3.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历史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

12、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

13、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一. 选择题1.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 各国共产党自动让权 D.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 东欧剧变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 苏联的历史影响和现实影响C. 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D. 民主法制受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3. 东欧剧变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 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 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 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 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4. 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14、的在( )A. 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B. 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后C.“八一九”事件后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后5. 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A. 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 签署明斯克协定 C. 发动“八一九”事件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6.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 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结合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西方国家决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A. B. C. D. 7. 东欧剧变的含义包括 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 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欧各国经济上面临严重的困难 东

15、欧各国在政治上面临严重的困难( )A. B. C. D. 8. 苏联解体过程中,同东欧剧变第三阶段极为相似的历史事件是( )A. 戈尔巴乔夫当选总统 B.“八一九”事件发生C.“独联体”成立 D. 叶利钦掌握国家政权9. 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声称,新思维的核心是( )A. 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B. 尽一切力量与美国合作C. 给东欧国家松绑 D. 承认政治多元化,多党制10. “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订 B.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C.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混乱 D. 叶利钦等人势力增强11. 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