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5916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1)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主要回应了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针对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积极改善党的领导和组织制度、探索党政关系新模式,凸显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二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强调稳定的价值、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政府改革和重视保障人权,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提出的变革要求;三是应对世界性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探索党的执政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关

2、键词挑战;民主政治;中国道路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在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和压力面前,都会做出或积极或被动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主要回应了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一是针对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积极改善党的领导和组织制度、探索党政关系新模式,凸显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二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强调稳定的价值、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政府改革和重视保障人权,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提出的变革要求;三是应对世界性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探索党的执政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3、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一1956年党的八大,实际上已经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来,那么后来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给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晚年带来不幸,这样的历史教训是应该深刻总结的。在这方面,邓小平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在1980年“8.18”的讲话中,邓小平深刻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

4、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在其他讲话中,邓小平还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邓小平的上述认识,在我们党和人民中形成了广泛高度的共识。在完善党的领导和组织制度

5、,探索党政关系模式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从经验中总结党的领导和党政关系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二大章程把党的领导明确规定为“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分开的大规模实践虽然由于发生“*”事件,党的政治体制改革重心发生转移,但党对如何改善领导,建立科学的党政关系模式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从党的十四大

6、到党的十六大,党的领导的含义和党政关系模式初步有了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的领导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政关系可以概括为:“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

7、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法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4这些内容既是对邓小平党政分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克服了因强化政府职能可能造成的对党的领导的弱化倾向。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克服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改善党的领导和党政关系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实践成果。党的组织不能等同于国家机构,不能替代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党委的职能主要是抓大事,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起领导作用。具体说党的领导主要应做好三件事:党应该负责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保证大政

8、方针的正确;党应该负责主要干部的选拔、考核、推荐或任免、轮换与培训等,保证党管干部的先进性;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党的领导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党通过决策和用人的正确、正确思想和榜样的力量使人民群众同党同心同德。6对党的领导职能认识的深化,使改革开放前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绝对一元化领导体制得到明显改善。书记搞一言堂、家长制的问题在党的组织制度中明令禁止。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在党委会内,书记和委员不是上下级关系,都是党委会中平等的一员。为了贯彻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在组织制度方面也做了必要的调整,如在中央废除主席

9、制,设立中央书记处,形成中央政治局和他的常委会领导下的书记处三个层次的领导机构(十三大后书记处又改为日常办事机构)。强化了党组对国家政权、人民团体和经济、文化组织的领导。党的十四大党章修正案第一次明确规定:党组“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在基层党的领导方面,在国有和集体企业、非公经济组织、事业单位以及街道、乡、镇、村、社区实行多元化的领导关系制度。企业和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起政治上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毋庸讳言,在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方面,学界持批评立场的较多。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1980年指出的党和国家领

10、导制度的弊端基本没有改变;在某些方面,政治改革的目标不仅没有前进,而且有所后退;另外,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腹之患和最大的社会污染。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政治发展相对缓慢;与经济体制相比,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与对外开放相比,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在党内、政府、人大等权力机构引入和建立起来。总之,现行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转轨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成为最大的制度瓶颈。”7还有的学者指出:目前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仅仅是浅层次的,还没有把改革的锋芒直指原有政治体制和“总病根”,着力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党政不分问题有某种曲折和强化趋势。”“党内个人集权的问题并未从实质上加以解决。”党代

11、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权力关系颠倒;书记个人说了算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之间没有区别和界限,一切权力都归党委。8这些批评意见尽管不一定正确或全面,但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值得引起党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有必要对此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更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民主政治造成的伤害。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变化最深刻的方面。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提出这个问题,到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强调法制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全党形成高度的共识,无论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推进从未间断和动摇过。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社

12、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3、“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且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上述思想又作了进一步的提炼,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实践层面,无论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制度,重视和保障人权方面,还

14、是在规范党的执政制度和政府的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和成效。二一个国家的发展同一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相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和工作重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发展主题、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自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之后,国家发展的主题是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就讲,“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9“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10“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

15、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搞现代化这件事情,这件事情除非发生大规模战争,不然决不能动摇,战争结束了,还要搞这件事情。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在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前提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要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民主政治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割裂开来,不能为了搞民主政治而搞民主政治,不能因为搞民主政治建设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从现代化这个大局出发考虑民主政治建设这件事情。从这种立场出发,许多我们单纯从政治领

16、域考虑的是非问题,放在中国现代化这个大局中来考量,一些小道理就要服从大道理。比如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党政分开等等问题,单从民主政治、上层建筑的这个视角出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容易确定改革思路,但把这些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框架中来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就不那么简单。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为什么做了调整,除了发生“*”事件这一特殊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就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市场经济对于法制建设和政治宏观稳定的需求,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对于权利保障和尊重的需求,快速发展形成的不平衡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都迫切要求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保持宏观政治稳定,加强民主的法制化建设,加强人大立法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和体制创新,建立法治、服务型政府,这些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的目标。强调稳定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