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915563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总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概念及其演变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大教育观(泛教育观)。 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界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教育(广义与狭义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大教育观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是否

2、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 是基于“ 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空间上充注人生各种场所,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4.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原始性;融合性;同一性) 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相对独立性;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形式单一与方法简单;专科与职业教育萌芽;学校和文字出现) 6.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学校会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发展-物质准备,如剩余产品、体脑分工、时间、人力;人才需求- 社会条件;文字产生和文化发展-现实条件) 7.现代教

3、育的特点有哪些?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特点:鲜明生产性;大众化、普及化、民主化;内容科学化、班级教学/授课制出现;体系较完备。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等) 8.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学习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和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9.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为主客体;教育者与教育中介是主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是

4、复合主客体。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基本概念: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基本问题: 1.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性质怎样?(制约/决定与被制约/ 决定) 4.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

5、制约教育制度。) 5.什么是教育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制约的具体表现:(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几乎完全对应;(2)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怎样?其性质是什么?(决定与被决定) 8.生产力是怎样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

6、定作用) 9.教育是如何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贝克尔,教育投资,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 33%) 10.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怎样?(相互影响、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知识密集型、远程教育);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分化融合、交叉、边缘、横断、综合);科技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1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动科学的体制化;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动科技研

7、究的功能) 13.信息技术(IT)与教育的关系怎样?(IT 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IT 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IT 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高平台) 14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有哪些?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方面,是人类以社会成员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心理与行为文化。 15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是

8、什么?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16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保持和传递(即选择和整理)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含继承;创造和更新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含发展。 17教育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文化与教育的区别(相对独立性):一是范围与形式不同,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即使

9、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也必须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二是文化活动与对象与功能不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目的的,其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18社会文化发展是如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表现是什么? 一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增设新课程和删去或压缩陈旧落后简单内容。二是课程结构变化,首先是总结构发生变化,总趋势是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课程中智育比重增大;其次是与智育相关的知识

10、性课程结构随着文化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科分化、综合化、整体化、边缘、交叉);最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结构(重点、主要线索、主导思想、内容详略、教学目标等)也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 17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 19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何特征? 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征:(1)组织性(是一种组织文化);(2)整合性(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传递性(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校园文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什么是校风? 类型 说明 校风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环境文

11、化;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 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四种成分: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21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各是什么?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22什么是教育相对独立性?为什

12、么说教育的具有对独立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共同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身心发展、内发论、外塑论、遗传、素质、成熟 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其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13、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特殊性:社会实践性(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1)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包括孟子(性善论) 、柏拉图(“理念”为先, “追忆”获知)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成熟论) 。关注重点是人的“生长”,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怎样?(2)外塑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环境决定论)等。关注重点

14、是人的“学习” ,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3)合金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关注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如何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教育? 一般规律:(1)不均衡性(非等速性、非直线性):关键期、最佳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教育对策要求:抓关键期,掌握“火候” 。 (2)顺序性: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3)阶段性:教育要求:年龄特征、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4)个别差异性:教育要求:因材施教。(5

15、)互补性。教育要求:自信、努力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包括先的天遗传素质、生理成熟;后天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和兴趣或个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特殊作用)和个体实践活动。 5什么是遗传?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是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意义: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遗传决定论”。 6什么是成熟?成熟机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成熟: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儿

16、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即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阶段。意义:制约发展程度和特点,提供可能和限制;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防止“成熟决定论”。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试验。 7什么是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 ;或大环境(如国家、地区)与小环境(如家庭、学校)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小环境随着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主导作用。意义: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现实性) ;有一定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环境决定论) 8谈谈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个体主观能动性:包括主体需要和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是内因。 9教育是如何提升人类的地位的? (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潜能;(3)发挥人的力量;(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