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15089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中 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部分。(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天下为公B. 等级森严C. 注重血缘D. 地方分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可知周的分封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在地方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造成地方分治,故答案为D。天下为公

2、的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这是在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不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等级森严和注重血缘,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天子与诸侯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2.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

3、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3.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

4、制诸侯”A.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 具有制度性保障C.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先王制诸侯”、“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D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核心)的。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5、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4.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的演进趋

6、势是相同的,所以才有汉承秦制的说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方意识形态是不一致的,秦朝是重用法家汉则是重用如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汉承秦制的内容和表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而非日益发展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

7、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答案】A【解析】从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拍,张七帆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说明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不详细,故D项错误。6.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

8、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提升民族认同B. 化解民族矛盾C. 继承华夏传统D. 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故A项错误;只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继承华夏传统,故C项错误;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民族融合7.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

9、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答案】B【解析】所谓的“中书门下”是一种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一个机构,这一机构的作用可以调节中书和门下之间的矛盾,达到政治和谐,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机构的本质目的不是加强皇权;C选项错误,这是一种维护并不是破坏;D选项错在“基础”二字。8.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

10、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200013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淳熙十年1500062242:1A. 科举考试对士人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C。材料强调科举考试

11、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表格信息型题目,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地区、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等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A. 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 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 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完善,并没有体现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故A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

12、符;材料中讲到的“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其目的是为了司法的公正,而不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信息说明了司法系统不是独立运行,故C项的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到明清时期,“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些说明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本题选D。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

13、】【详解】根据材料提到,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选B。材料未涉及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故A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强调加强皇权,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不是材料表现的内容,排除D。【点睛】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为本题主要考点。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

14、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但本题材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要引起注意。1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正确,D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

15、大门的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切入,结合南京条约进行思考。12.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