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13103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 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目是“zut”。主持人解释说:“词语出自左传。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上,谓封之以国。”与这一词语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左传”“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可知,这是指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AB项错误。D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所以答案

2、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

3、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 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选官是以孝廉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察举制,故A正确;根据材料“后来又因请托舞弊”可知B对材料解读正确;根据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结合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的史实可知,C对材料解读正确;D项是科举制,对材料解读有误,故选D。【点睛】本题

4、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有准确的识记。3.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削弱相权B. 加强皇权C. 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宰相权力被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受到诸多限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A项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且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均排除。点睛: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

5、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因此,宋朝是通过对宰相分化事权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4.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上谕的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长官B. 内阁大学士C. 军机大臣D. 礼部侍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设立后,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同意

6、后发出,所以选择C。清朝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A。清内阁权力日益削弱,而大学士的官品很高,但仅是最高荣誉而已,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B。清朝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D。5.以下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项内容:“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知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条款,故选A。天津条约中没

7、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B。北京条约中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区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上的不同,就能准确答题。6.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下列条约内容与“杭州开为日本商埠”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A. 赔款2100万银元B. 割香港岛给英国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厂D.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结合所学可知

8、,题干提及的是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建厂,故C项正确。AB是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ABD三项排除。7.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答案】B【解析】【详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

9、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8.下图为民国21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

10、流媒体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答案】D【解析】【详解】一则广告不能表明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故A项错误。从“民国21年”可知是1932年,此时全民抗日尚未成为社公共识,并且题干中的文字仅是民族资产资产阶级的呼喊,无法判断出其他阶层的呼应,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从图片中的文字“国难当头,人人有救国的责任和“民国2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故D项正确。9.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

11、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此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A. 强调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执政合法性B. 突出了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贡献C. 有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辛亥革命D. 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

12、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反映了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经过、原因、以及人民和列强对此的反应,由此可见该教科书强调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执政合法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没有涉及孙中山,故B项错误。材料将袁世凯当选的原因歪曲为“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这不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的背景,故D项错误。10.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

13、体的确立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答案】A【解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A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结束封建统治,故C错误;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入手,即

14、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行来到某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该会址是A. 中共一大会址B. 中共二大会址C. 八七会议会址D. 中共七大会址【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相符,故A项正确。中共二大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

15、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CD三项与“产床”不符,故排除。12.下图是红军长征路线图,图中所在地点发生过哪一重大事件?A. 红军开始长征B. 召开遵义会议C. 发动南昌起义D. 甘肃会宁会师【答案】B【解析】【详解】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应是图中的。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应是图中的。故B项正确。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应是图中的。故D项错误。1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A.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 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C.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 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