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913093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螳螂捕蝉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螳螂、诸侯、禀报”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揠苗助长)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引导学

2、生注意读准“螳螂”的读音及认清字形。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学:这则寓言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开始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尤其注意长句子的正确断句,要多读几遍。不懂的字词做上标记。2、学生按照初读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正音。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禀报 诸侯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侍奉 固执(2)理解词语意思。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然后让学生互相答疑。教师重点点拨以下词语: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3、。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3)指导书写:“禀”上下结构,下面为“示”,书写时要托住上面部分。“侯”没有小竖,与“候”要区别开。“螳螂”都是虫字旁,并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4)指名分段读文。尤其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2、学生先读文独立思考分层次,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第一段(1自然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任何人的劝阻。第二段(211自然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

4、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自然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圈圈画画,讨论质疑1、导学:你喜欢读精彩的故事吗?是怎样的原因让你喜欢?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故事有趣,读起来轻松;有人生的道理;惊险刺激,像探险一样;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感染人)3、导学: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是否也蕴含这些因素呢?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依据。4、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相关语句。5、在小组内讨论、质疑、交流画出的语句。6、小结:同学们找到的语句都是很好的依据,这则寓言故事究竟蕴含哪些让我们喜欢的因素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先描红生字,再在本子上书写生

5、字,最后听写。2、熟读课文,按照分的层次练习复述。3、搜集八字成语及背后的故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简洁入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个题目其实是出自一个成语,结合课前搜集谁来说出这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3、上节课我们还对精彩故事的必备条件进行了讨论,大家喜欢的故事大概有这么几点:有着深刻的道理,情节一波三折,感到惊险,人物的某种品质或精神打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弦,读着有趣、轻松。螳螂捕蝉是一个蕴含这些因素的精彩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上节课你圈画出的“依据”是否成立。二、品读感悟,赏析精彩1、有道理。

6、(1)导学:本文精彩因素中最明显的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只想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故事中这个道理是如何来揭示的?用课文中的“依据”来说明。(2)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少年讲故事来说明,也就是在课文的9、11自然段,(3)指名读9、11自然段。(4)导学:我们可以把它连成一段话来读,最直接说明道理的是哪一句话?什么是眼前利益?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5)学生借助课件中蝉、螳螂、黄雀的利益和隐患的图片,直观感受故事情节,体会道理。(6)小结:所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危机!这个道理让这则寓言精彩。2、惊险。(1)导学:这个故事确实告诉我们重要的

7、道理。那么这个故事有惊险之处吗?所谓惊险,也就是让人担心、紧张,并有悬念。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有这样的惊险和担心吗?(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小组内逐一说。(3)教师引导学生班内交流:文章带给我们的惊险和担心。A、担心吴王攻楚,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B、少年想去劝,可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C、担心少年不能被吴王发现或是吴王怪罪他。(4)导读:第412自然段大部分内容是少年与吴王的对话,谈话的进程比较快,这个过程中你有担心与紧张吗?你会怎样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5)导读:你的一颗心什么时候放下来的?吴王恍然大悟了,还记得大臣劝阻时他的固执吗?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6)

8、导学:这时吴王悟出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国家会遭难,百姓会遭殃。)(7)小结:同学们,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是呀,吴王终于明白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了,我们也舒了一口气,够惊险!3、感人。(1)导学:故事中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出示文中插图)文中的少年与你们的年纪差不多大吧?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劝吴王,他为国分忧,有一颗爱国心,机智勇敢,他劝得巧妙。)少年有勇有谋

9、。教师重点点拨:A、选择时间“清晨”。因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所讲的故事才显得真实。而且只有清晨有露水,少年才会“沾湿衣裳”,这也才能引起吴王的注意。这个“清晨”的时间是少年刻意选的,显示出其过人的谋略。B、选择地点“王宫花园”。因为只有在“王宫”才最有可能遇见吴王。而且,只有在“花园”,才会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发生的情境“花园里有一棵树”,这样吴王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C、选择道具“拿着弹弓”。是为了“真”打“那只黄雀”吗?“弹弓”不过是少年的道具,拿它是为了证明确实“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吴王才会相信少年说的道理。D、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侍奉吴王的少年”

10、,他了解吴王的习性,知道吴王喜欢到花园里来转转,所以,他选择了花园,恰巧碰见吴王。E、推想:他平时一定和吴王关系最密切,所以,他知道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吴王一定会关心他,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就可以乘机讲出这个故事了。让吴王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对比体会“巧谏”。导学: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的共同之处是,不同之处是(直谏、巧谏。)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点拨: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的目的相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2)导读:的确,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

11、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再次来领略这充满智慧的少年的风采吧!4、有趣。(1)导学:这则寓言有趣吗?表现在哪里?请在小组内结合文中内容讨论交流。(2)引导学生班内交流。重点点拨以下方面:故事中套故事。少年的巧劝,体会巧的乐趣,回味无穷。文字理解不难,虽有担心,可处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态,故事读起来很轻松。三、创设情境,说话练习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现象呢?(环境污染、过马路闯红灯、上课看课外书)2、出示工业污染的图片,引导说话:面对这样的现象,如何劝说。3、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互说,最后在班

12、内交流。四、体味写法,感悟特点1、因为有这些你喜欢的因素(道理、惊险、感人、有趣),所以这个故事读起来很精彩,引人入胜。今后,如果你写故事,也一定要关注这些因素。2、课文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而寓言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故事说道理。这个寓言中,少年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3、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会使故事更完整,主题更鲜明。我们平时写文章时要注意运用这种写法,为自己的习作增色。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相信你就是故事大王!2、体会汉语魅力,搜集八字成语,制作一期成语寓言故事为主题的手抄报。3、运用本课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创作一个寓言故事。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