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912778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互联网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发展方面:培

2、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桂林山水甲天下” ,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甲”是第一的意思。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3、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 ,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 ,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 ;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 ;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 ,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再写桂林的山。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

4、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 。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 ,像“竹笋” ,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栽倒”指头朝下跌倒,这里指山石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的“险”!最后,把

5、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来进行描绘。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 ,形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课文最后运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既总结了全文,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玩、观赏。四、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 。因此,阅读教学要创设充满文化“磁性”的课堂,实现本色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还原传统教学的审美规范,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本着这样

6、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朗读为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在教师的扶助下按照“品桂林、有桂林、赞桂林”的顺序自己在反复的阅读交流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精妙,同时进行有感情朗读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达到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课堂的目标。最后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是对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五、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教学设计: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

7、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 http:/ ,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http:/ http:/ 望夫石http:/ 等,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http:/v.y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甲天下)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

8、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 、 “清” 、 “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 “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

9、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10、http:/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http:/ )3、朗读比赛。要求: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http:/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http:/ 83 公

11、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http:/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 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七、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

12、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视频)h ttp:/ : 静 清 绿 2、 桂林山水 山 : 奇 秀 险六、教学反思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语言的美和描写的手法。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品析第二自然段做为重点,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漓江水的特点的。首先让学生找出漓江的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漓江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运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接着让学生体会排比的表达作用,渗透给学生仿照作者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开始还要写大海和西湖?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还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方法单一,不能突破流俗。提问,学生朗读,学生回答时急于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替代学生回答的语言过多,制约了学生的思维。2、对语文品析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领悟运用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