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12615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两套带答案) (1)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表内。)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3、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A清明上河图 B.步辇图 C.敦煌壁画 D.洛神赋图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2、B.鉴真 C.晁衡 D.戒贤5、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 ) 它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桥身依然坚固 它在交通运输上起了重要作用 桥的形状美观,栏板上的花纹生动 A. B. C. D.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谁的诗句(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杜牧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9、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A

3、.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肆 D.坊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蒙古政权的建立 定国号为元 定都大都 灭亡南宋A. B. C. D.11、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 )A.西汉和隋 B.隋唐和北宋 C.西汉和南朝 D.东汉和西晋12、在资治通鉴中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A.黄帝战蚩尤 B.赤壁之战 C.澶渊之盟 D.杯酒释兵权13、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14、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15、某地要举办唐朝

4、书画展,他们可以选择下列哪些人的作品?颜真卿柳公权张择端吴道子A、B、C、D、16、下列哪位皇帝被称为天可汗?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7、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怀仁可汗 D、渤海郡王18、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三国C、隋朝D、唐朝19、我国西部有一处著名景观:在一千多个洞穴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雕像这里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B、龙门石窟C、敦煌莫高窟D、楼兰遗址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20、岳飞受

5、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D、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21、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C.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D.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22、三省六部是( )A.地方机构 B.中央机构 C.军事机构 D.法制机构23、以下哪一项发明最有利于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24、到了南

6、宋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来自于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米25、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那么,地方上最高的机构是( )A.省 B.州 C.郡 D.府2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是地专门设立了直接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27、南宋和金议和,双方约定的界线是( )A.黄河至海为界 B.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C.划长江为界 D.以长城为界28、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临安分别是今天的( )A.开封与南京 B.洛阳与南京 C.开封与杭州 D.洛阳与杭州29、两宋风俗画日益增多的原因是( )A.佛教发展爱限制 B.宋词高度发

7、展 C.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D.两宋政府的鼓励创作30、流传于民间的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宋朝的时候( )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C.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仓D. 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粮食不容易成熟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胡曾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请回答:(1)这两位诗人说的都是哪条河?谁在位时修建?分为哪四段?(4分)2)这两位诗人的观点有何不同?(3)你能客观地

8、评价一下这条大运河吗?32、阅读下列材料: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一代天骄是指谁?(1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1分)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8分)三、再现历史,感受历史(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3、毛泽东在沁园春o 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其中包含了哪几位历史人物?你最欣赏哪一位?谈谈你的看法?34、经济的繁荣,商业的日渐活跃,使宋代城市颇具特色。假如你是生活在北宋代东京城里的

9、一个少年,一日你走上街头,直到晚上才回到家中,好好地感受了一番城市的繁华。请将你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写出来。(要求形象、生动、有文学色彩,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题号1 23 4 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BBBADACABBCB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DCBDBBAACBCCC31、(1)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每要点1分,共6分)(2)胡曾: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皮日休: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每句2分,共4分)(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

10、的交流,当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共4分)32、(1)铁木真。(1分); (2)元朝。(1分)(3)建立元朝;灭南宋;建立行省制度; 重视农业生产(组织编写农桑辑要)。(每点1分,共4分)五、再现历史,感受历史(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3、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每个1分,5分。)欣赏哪一位均可,只要言之有据。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及对历史的重大贡献等方面回答。5分。)34、早晨上街看到东京城市人口很多;(2分)在街上可以见到官僚、商人、雇工、以及下层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地位比较高;(2分)中午在饭馆吃到用煤作燃料用占城稻煮的米饭;(2分)下午与朋友们踢了

11、一场蹴鞠;(2分)晚上,在瓦舍内看了一场精彩的杂技、看了一本活字印刷的书(2分) (2)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1、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A.农民起义夺权 B.少数民族入侵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3、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A清明上河图 B.步辇图 C.敦煌壁画 D.洛神赋图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

12、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5、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 ) 它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桥身依然坚固 它在交通运输上起了重要作用 桥的形状美观,栏板上的花纹生动 A. B. C. D.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谁的诗句(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杜牧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9、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子 D.坊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蒙古政权的建立 定国号为元 定都大都 灭亡南宋A. B. C. D.11、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