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射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2451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盐城射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盐城射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盐城射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盐城射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06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课 题】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目 标】1。通过调查,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初步学会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基本方法;3理解SO2对植物的影响。4学会通过_【知识结构】实验原理1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基本方法(2)研究方法调查走访环保部门 调查当地废气、废水或固体废弃物 对周围的不利影响 调查农药、化肥的影响 调查河流污染的不利影响统计分析、归纳建议2SO2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 2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现场制备SO 2 。将同种植物长势相同的幼苗分别放在同样大小的玻璃罩内,并在

2、玻璃罩内生成不同浓度的SO 2 就可以观察SO 2 对植物的影响。注意事项:(1)盆栽植物的花盆不可过大,以放入玻璃罩中为宜。(2)选取的植物要长势相同,色泽一致。(3)可用注水法测出玻璃罩的容积(三个玻璃罩容积相等)。用溢水法测出放入盆栽植物后玻璃罩容积(将玻璃罩装满水,双手将花盆向水里放,花盆平罩口时,再测溢剩的水)。(4)玻璃罩密封要好,以免气体逸出。(5)定时观察并记录植物叶变化状况。【重点例题】1酸雨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是A、SO2过多地进入大气 B、H2S在大气中积累C、H2SO4过多地挥发到大气 D、H2SO3在大气中积累 2.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三个钟罩的的边缘分别涂上

3、凡士林的作用是A.防止钟罩滑脱B.保护植物体C.进行化学反应 D.防止SO2逸出3.SO2浓度过高使叶片发黄的原因是A SO2使叶绿素a变为叶黄素 B SO2使叶绿素a变为叶黄素C SO2使叶片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增加 D SO2造成酸性环境,使叶绿素被破坏4下列是有关SO2对植物的影响实验,请阅读后回答 (1)根据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的原理,可以制备SO2。取1、2、3号三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罩,用注水法测出它们的容积,再分别放入长势相同的盆栽植物幼苗(如黄瓜 )各一株,用溢水法测出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的容积。(2)根据化学反应式和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的容积,计算出配制14mg/m

4、3和28mg/m3的SO2所需的亚硫酸钠的质量。称取两份相应质量的亚硫酸钠。(3)在2个小烧杯中各倒入稀硫酸2mL。(4)在1号、2号和3号三块玻璃板的边缘分别涂上凡士林,将三株植物幼苗分别放在三块玻璃板中央。将两个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分别放在1号和2号幼苗旁。(5)将称好的2份亚硫酸钠分别迅速投入1号和2号小烧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将3号玻璃板和幼苗用3号玻璃罩罩上。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现察这3株幼苗的变化。每隔5min观察一次,直到其中一株幼苗死亡为止。实验过程中,1号装置SO2的浓度为14mg/m3,2号装置SO2浓度为28mg/m3,配制两种不同浓度的SO2的目的是: ( )A.观

5、察哪种浓度SO2对植物无影响B.观察不同浓度SO2对植物的危害程度C.无特殊目的D.作为典型的对照53号装置与1号和2号装置相比,唯一的一个变量是 ( )A.是否涂凡士林B.玻璃罩的大小 C.盆栽植物的种类D.小烧杯中是否加药品6.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植物应放在向阳处,其目的是 ( )A.促进植物光合作用B.提高温度C.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D.促使气孔张开,以利SO2迅速进入植物气孔【课堂检测】1、SO2主要破坏植物的_,同时使叶肉细胞_而干枯,植物叶片变_。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按图427装置处理,密封。A玻璃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入0.276mg亚硫酸钠,B玻璃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入0.

6、138mg亚硫酸钠,C玻璃罩内不放上述物质。(玻璃罩内气体体积为5L)测定玻璃罩的容积可用_法,测定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内的容积可用_法。选取实验的植物_要相同,花盆不宜_,以放入玻璃罩中为宜。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_气体,_玻璃罩内该气体含量最高。_玻璃罩植物最先受到伤害,症状是_。若三个玻璃罩容积均为5L,则A罩内SO2浓度是_mg/m3,B罩内SO2浓度为_ mg/m3C罩植物是起_作用,目的是_。2、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3.8毫克,烟尘达4.5毫克,居民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之内死亡约4000人。请回答:

7、(1)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道也因此而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污染 能形成 有关。 (2)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 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 , 等病症(举出2种主要病症)。 (3)大气中SO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 组织。 (4)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出现,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在焚烧树叶处,烤羊肉串炉周围,家用煤炉旁,烟囱口附近等可以做SO的采集地点,这说明燃烧_和_是大气中SO的主要来源,其另外两个来源是_、_。4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香烟对水蚤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他们已将香烟和蒸馏水按照11的重量比浸泡24h,过滤后的滤液作为原液。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1) 采用何种测

8、定指标来确定香烟浸出液对水蚤有无影响?(2) 做该实验时必备的实验器材是 。(3) 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4)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实验时记录数据。【小结】2006年射阳县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检测(五十五)一、选择题1. 1、下列哪组植物是监测大气中SO2污染的指示植物( )A、柳树、女贞 B、白薯、玉米 C、地衣、向日葵 D、核桃、丁香2、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时,无须公布的项目是( )A. CO2的含量 B.总悬浮灰尘颗粒 C. SO2的含量 D. 氮氧3在A、B、C、D4个不同的地区,采集到4份雨水的样品,分别为样品A、样品B、样品C、样品D。在实验室静止一夜后,测得这4份

9、样品中的沉淀物的量记录于下表中。对表中数据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表:雨水样品中的沉淀物含量样品ABCD沉淀物的量1.301.804.567.89AA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很高,环境优越 BC和D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都很低CB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也较高 D最急需搞好绿色的地区是A地区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研究水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过程应为()A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实地考察分析可能的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观察并提出问题分析并提出假说设计和完成实验一分析讨论得出结论D初步分析,提出假说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5、若过大估计了实验装置的容积,很可能A、使配制的SO2浓度过

10、高 B、使两个装置产生的SO2浓度差别不大C、使配制的SO2浓度过低 D、使不同装置产生的SO2的浓度差别显著6、如果SO2主要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那么受其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A、老叶上面的栅栏组织 B、幼叶下面的海绵组织C、老叶下面的海绵组织 D、幼叶上面的海绵组织7、硫被植物吸收利用后,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硫酸盐 B、进入蛋白质等有机物C、二氧化硫 D、进入糖类或脂类物质二、非选择题8某学校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A、B、C、D四个水深均超过2m的池塘的水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水的清澈程度、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富营养化的程度等,下面就有关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

11、他们从水体发绿的池塘中取得四瓶等量的水样,测定其溶氧量为8.5ppm,然后在晴天上午十点整将四瓶水样分别置于A、B、C、D四个池塘的1m水深处,下午四点将四瓶水样迅速取回实验室,测得其溶氧量见下表:样品ABCD溶氧量(ppm)9.58.57.510.5根据表中结果你认为水质清澈度最高的池塘是_。请解释形成B瓶结果的原因:_。(2)为了比较这四个池塘中有机物含量的高低,该小组分别在四个池塘1 m水深处采集四瓶等量的水样,回实验室后分别滴加2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观察其褪色的时间记录为下表:样品ABCD褪色时间(小时)1612820根据表中结果你认为有机物含量最高的池塘是_。理由是_。9某研

12、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对“家庭煤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指定了研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两点主要意义: ; ;(3)你对该课题研究作出的假设是 ;预期是 。(4)该小组开展研究作出的过程和结果如下:取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葱,一盆(编号1)置于阳台,一盆(编号2)置于厨房煤炉旁,白天给予同样的护理,并进行同样的光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如下:项目编号原来形态一周后二周后三周后四周后长度14.8cm5.1cm5.8cm6.7cm8.1cm25.1cm5.3cm5.7cm6.1cm6.6cm颜色1绿色绿色绿色绿色绿色2绿色绿色顶尖变黄黄色扩大顶尖枯掉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5)如果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含有的主要内容是 。10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