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9984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编辑理论研究概述编辑理论研究包括编辑学基本理论、编辑主体性、编辑素质、编辑学科建设等方面内容,2009年度有关编辑理论的文章数量多,关注问题也较为集中。本文将集中从编辑学基本理论、编辑主体性、编辑素质等方面进行概述。 编辑学基本理论编辑学理论研究。“编辑”概念的特征问题研究。蔡克难认为,“编辑”概念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编辑只针对他人作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一种意识形态;2.编辑在其活动中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3.编辑通过对他人作品的有意识选择和以“春秋笔法”对原作所作的删修加工,客观上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4.编辑活动最终依靠对他人作品的扩散或传播而达到目的;5.编辑对其最终

2、作品不具有版权。上述概念简述为:“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他人作品进行选择(或选择作者写作)并将其加工和扩散,最终在客观上使这种意识形态得到扩散的社会活动。”关于编辑活动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人类文明之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编辑活动的概念即“凡是为达到编辑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都属于编辑活动的范畴”,它由“编辑五体”,即编辑主体、编辑源体、编辑客体、编辑用体和编辑辅体所组成的编辑活动的创造、加工、制作、建构、传播和使用过程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生产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特征,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体系的总和。编辑活动虽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但却通过促进人的发展间接地推动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来推动社会生产力

3、的发展。对于编辑活动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编辑活动是由主体元素和客体元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媒介文化缔构活动。编辑活动的主体包括作者、编者和读者,客体元素包括文本、稿本和定本,即编辑“六元”。编辑的“六元”关系具有丰富的主体间性内涵,一是社会性交互主体内涵,二是主客体协同内涵。在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之中,三个主体因素作者、编者和读者首先构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交互作用关系。此外,文本、稿本和定本三个客体因素,既是编辑活动三个主体因素的实践对象,也反过来影响三个主体因素的实践观念、实践方式和实践价值。关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蔡克难认为,既包括编辑学理论研究目前能起到什么作用,

4、也包括这种研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还包括能够解释历史上的编辑活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本质作用。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研究编辑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编辑活动社会价值的矛盾认识,改变目前一些编辑工作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也就必然出现实践中的混乱。关于编辑对媒介的意义研究,王振铎、孔得蕾认为,回顾媒介传播史发现,每一种新媒介都把某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因此,作为编辑人,要从时代主题的高度研究开发旧媒介的内涵,把旧的、美好的东西呼唤出来,用于新媒体的创构和发展。编辑主体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解

5、放思想和观念更新是其创新的前提,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是其创新的源泉。新时代的编辑应按照媒介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新老媒介不断地互补互动、转换生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先进文化更多、更快、更好地得以传播,这是编辑的历史责任。传播学视野下的编辑学研究。也有研究者将编辑研究纳入传播学的视野进行考察后认为,编辑的产生缘于人类信息传播的需要。无论是从历时还是共时进行考察,编辑行为都是一种传播行为,编辑活动是传播活动的一部分,编辑的目的就是传播。因此,将编辑研究纳入传播学视野不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着充分的合理性。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编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题,诸

6、如编辑概念的重新界定、普通编辑学的建立、编辑学的学科地位归属等,并有助于解释和回答编辑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和疑惑。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提出了传播学视野下的编辑概念:“以传播为目的,遵循一定的方针,对所收集和整理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策划、选择、把关、加工和组合,使之符合受众的需要,并通过特定媒体予以传播。”也有论者从信息和文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编辑传播的对象内涵及其编辑意义。作者认为,不是任何作品的信息都可以进入编辑传播的视界,只能是那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思想和认识有价值和意义,能积累成为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本质就是文化。这样的“信息”与一般“信息”虽然在外延上有从属关系,但内涵却有本

7、质的区别:前者反映的是人类创造的结晶,后者反映的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对编辑传播对象笼统地以“信息”称之,不仅显得外延过大,不能准确地反映编辑传播对象的内容特征,也淡去了编辑传播对象的劳动内涵。只有“文化”才能反映编辑传播对象的真正内涵。编辑学学科建设。对于编辑出版学科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从1949年广州出版的第一本编辑学到2009年春北京出版的九卷本中国出版通史与读者见面,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科“三十而立、六十而成”,最终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编辑学在学术研究中与出版学在产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轭相生、耦合互动、“内圣外王”的学科链,其学科体系的生态趋势为:大编辑创构大媒介大媒介

8、传播大文化大文化推动整个出版、影视与知识信息产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也有研究者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就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作了论证,认为在电脑技术和网络崛起背景下,编辑学和出版学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编辑和出版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其不合理性愈来愈明显。它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分歧,不利于编辑学和出版学本身的发展和学科定位及编辑和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编辑学界和出版学界要与时俱进,勇于树立“大编辑”、“大出版”的观念,为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和我国的传播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有研

9、究者认为,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应从编辑学与出版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注意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概念的内涵。第二,对编辑学和出版学关系的考察,应适当参照编辑学与其他近邻学科的关系。第三,目前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的“编辑出版学”概念虽是折中的称谓,但在现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这一领域发展的需要。第四,要从建立普通编辑学的视角来考察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作者指出,如果一味片面地强调编辑学的学科独立性,而忽视甚至割裂编辑学与上述近邻学科的关系,那么在人文社会科学加速融合、交叉,学科边界渐趋模糊的今天,编辑学很有可能面临“孤家寡人”的处境。所以,编辑学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支持,

10、编辑学应与出版学等学科协同发展。编辑主体性研究对于作者与期刊编辑,有研究者认为厘清二者关系,有利于作者和期刊编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良好传播。而“作者中心论”和“编辑主体论”都有其偏颇性。作者与编辑处于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有利于社会科学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二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处地位平等、所起作用相同、所担当的角色互助、根本利益一致。在新时代,对编辑的地位、作用、工作价值都应有新的认识。关于期刊编辑主体创造性与规范性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期刊编辑工作既是在策划、审稿、加工、设计等编辑环节中融入编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艺术倾向、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工作,又是按一定顺序和规范,一

11、环扣一环相互联系又相互约束的非常规范的工作。创造性和规范性既是期刊编辑工作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其两种基本属性。只有坚持规范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只有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使刊物办出特色,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有研究者认为,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及其创造性极为复杂,必须从编辑活动的现实变革中辩证把握,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层面、从共时和历时的交接点上分析编辑活动的创新功能,把握编辑主体的创造性。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存在于所有媒体的编辑活动之中,渗散于整个编辑活动系统,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编辑主体的创新表现为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及其创造具有四个特点:依附性编辑创新依附于作者及其创作

12、的文稿,这是编辑活动展开的前提和价值基础;相关性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彼此相联、互相影响,还与社会、文化、经济等相关,既有个别因素的制衡,又有宏观体系的关联;隐匿性编辑创新潜隐无形,其思想观念粘连或隐诸媒介产品之中,其创新表现为“内在隐匿性创造”;中介性编辑活动的共性特征与本质属性,编辑创造凝聚于媒介产品之中,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则要通过中介性转换。 在编辑职业专业性与编辑主体专业发展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在分析了编辑职业的产生发展之后提出,编辑职业的产生同其他职业一样,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所不同的是,编辑这种职业其作用和贡献也是社会存续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它对社会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定的、专业的和不可

13、替代的。因此,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组织,如编辑协会、期刊协会等。编辑素质研究编辑的古汉语素质。翁晓红认为,编辑在掌握编辑学理论和技能及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古汉语知识。古汉语由于文约意丰,言简意赅,因此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好多用法被保留下来。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向古人学习语言,以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力。然而,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与古汉语相关的典型错误,具体表现为:一是错误衍用词语,二是错误使用词语,三是语法运用混乱。作者认为,古汉语是我国现代汉语的源头,编辑要多学习语言知识,尤其要多学习古汉语,有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减少错讹、净化语言,才能使做出的“嫁衣”更好看。

14、从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现状看,现实中的编辑存在四种类型,即规范型编辑、基本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和跨行型编辑,作者对每种类型编辑的职责与功能进行了界定,并认为科技期刊编辑都应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也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出版业对编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突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从文理、中西、电脑、审美等多方面充实自己,编辑应该使自己做到“一专”与“多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位编辑朋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年,研究者们也从不同视角对编辑理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总结,总的来看,这一年的编辑理论研究论题集中,观点较为新颖,但是有全局性、创新性、拓展性

15、的论题不多。此综述在简述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一窥本年度编辑理论概貌有所裨益。注 释:蔡克难:概说编辑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编辑之友,2009(2)。靳青万:编辑活动论,编辑之友,2009(11)。郭奇: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编辑“六元”关系,出版科学,2009(3)。王振铎、孔得蕾:编辑创造媒介论,编辑之友,2009(6)。王和平:编辑研究的传播学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胜修:文化传播还是信息传播关于编辑传播对象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9(7)。王振铎、龙玉明:编辑学学科体系已臻成熟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编辑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16、(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吴?:对编辑学与出版学关系的再思考,中国出版,2009(2)。刘芳、姚弘芹: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浅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伏春兰: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和规范性,出版发行研究,2009(6)。周国清:论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及其表现特征,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张秀红:编辑职业的专业性与编辑主体的专业发展,编辑之友,2009(6)。翁晓红:编辑应掌握古汉语知识,出版发行研究,2009(9)。常思敏:科技期刊编辑的4种类型,编辑学报,2009(8)。王磊:浅析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