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9981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一、引言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标志。孔雀舞作为傣族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与毛相、刀美兰、杨丽萍为代表的三代艺术家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探索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们身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因而理念、技巧上他们各自代表了自身所处那个时代民间文化的特质,他们在自身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品格。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图腾娱神也娱人的层面,那么刀美兰的孔雀舞则是在提炼中演化为舞台化的一门艺术,而杨丽萍的孔雀舞却业已上升为一种在创新中的回归。作为一种接通历史的文化之链,他们在继承、发展和创新孔雀舞的同时,又是以什么为传承基础而构成和显示孔雀舞审美合

2、力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课题。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人本的体现,艺术的精神反映的是人的精神。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范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族群生活记录、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正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又是最具表现空间的一门艺术。在云南美丽的傣乡,孔雀舞是傣族先民图腾意义的渡桥,也是神人叙语的纽带,

3、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的背后,蕴含着傣家丰富的生命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孔雀舞由早期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它映衬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社会模仿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心路里程,更标志着以傣族先民为代表的人类社会对精神的欲求超越了本能的需求,使人的“最高精神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我们从孔雀舞的肢体造型、衣着道具以及舞台调度的结构中,能看到傣族群体性格中哲学思想的深厚积淀,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傣家内心情感的深刻内涵。这类舞蹈中,道具是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孔雀舞的道具在其发展中并不是后来附加的成分,而是和原始舞蹈同时产生的,它似乎源于“干戚羽

4、旄”、“百兽率舞”的原始传说,即插着羽毛带着假面的原始图腾舞蹈的历史踪迹。当原始舞蹈从先民运用工具的劳动生活中萌芽时,形体动作就和工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类舞蹈艺术早期的审美形式。如原始的孔雀舞,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来舞蹈,通过模仿孔雀的各种形态,既是对他们图腾的崇拜,同时也达到自娱的效果。从这一历史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道具和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均源于同一生活,都表现同样的内容,并为同样的思想感情服务,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间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民族性内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是民间艺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民族艺术形式成熟的

5、标志。傣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这充分证明艺术人类学的一条定义:在少数民族的心目中,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本身。二、 孔雀舞的来源及其开拓孔雀舞在傣族地区有着悠久的传承基础。早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关于孔雀舞:“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可见孔雀舞的历史之源远流长。在云南景洪市嘎酒乡嘎酒佛寺有带道具的孔雀舞木雕,在勐连县中城佛寺有戴道具的孔雀舞壁画,它们都是清代留下的反映傣文化的历史见证。在缅寺的壁画和雕刻中,都有表现栩栩如生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正与傣乡现有的头戴尖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

6、舞十分相似。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分别流传于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在早期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祭祀的道具舞蹈,是依附在宗教活动中的文化事象,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标志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追求超世脱俗、人生佛陀和空灵的境界,这与孔雀静态的温顺娴雅和动态的优美灵动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人们便以孔雀翎献佛,跳孔雀舞求吉祥,因此孔雀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傣族舞蹈文化与审美的表征之一。孔雀舞构建了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灵魂能够进入的精神空间而成为图腾崇拜的舞蹈,也构建了傣族民众族群识别的标志和强化生命记忆和生境的镜像:热烈的鼓乐声中、由民间艺人带领下

7、万众参与、群情振奋,这一切都激发起千万民众将他们身上所潜在的激情和能量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以狂欢求得群体认同的目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功能,更刺激了人们投入到民间舞蹈的活动中去,并继续激励人们去模拟与再创造。正是民间舞蹈文化的超凡魅力,才使民间舞蹈得以传承。正如珍妮?科思所说:“所谓舞蹈风格,指的是有一部带有作者阶层、宗教或学派特质的舞蹈作品表现出来的特性。”(珍妮?科恩:对舞蹈风格与舞蹈作品的反思 载舞蹈艺术总18期125页)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舞蹈语汇对孔雀舞的形成构成了强有力的艺术语言支撑。如果从舞蹈语汇的表现层面去分析,傣乡纯朴的民风特征是其最大的影响。舞台上、凤尾竹下、草坪中、竹楼旁都是他

8、们随意起舞的场所。这些文化基因都为孔雀舞艺术风格的形成发生着作用,表现出孔雀舞的传承正是源于傣家传统的动作母体语言中生发出来的,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构成了孔雀舞的生命之根。大凡一种文化的传承,民间艺人既是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更是给民间文化注入生命力的创造者,他们使文化传承永远具有聚散分合和吐故纳新的生命和活力。先后拜过三位“撒拉”(舞帅)的著名德宏民间艺人毛相,由他开创的徒手孔雀舞为傣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文化的传承基础,使孔雀舞的表演从追求形似达到了追求神似的境界,这和毛相的刻苦勤奋与内心的聪慧是分不开的。据说,为了揣摩孔雀富有灵性的神态,每天他都会到孔雀栖息之地,观察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动

9、态,并坚持在水滴下苦练不眨眼的功夫,从而为他的表演增添了熠熠的光彩。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积累,使他具备了超常的功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也推动了孔雀舞的发展与传播,更使他成为了傣乡金孔雀的化身和审美的对象,成为人们追俸的“撒拉弄勐卯”(瑞丽大师傅)。用现代审美的眼光来考查,毛相表演的孔雀舞尚不能称为纯艺术,但它却是一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更是源于内心信仰的纯真表达,是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文化之果,因而其表演更能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更具有民间传承的认同感。我们说,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内在的传承机制,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机制保证了民间舞蹈能在主体的操纵中自然的代代相传,同时更为重要

10、的是其具有能够选择传承主体的辨别力。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活采摘。 孔雀舞正是傣家人表达热爱生活、向往祥和生活这一心境的物化写照。或许可以说,是民间舞承载了人们的精神释放和自我炫耀,更是民间艺人中的代表继承和发展并成全了民间舞的传承。如此民间艺人既是民间舞的“消费者”,也是民间舞的“生产者”,更是民间艺术的审美者。民间艺人在民间舞蹈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间舞蹈传承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毛相正是一位在傣家泥土中成长起来的乡土艺术家,由于受到能歌善舞的乡亲们的熏陶,使他从小就热爱本民族的舞蹈,更由于他特有的勤奋和悟性,历史的必然使他最终成为雄性孔雀舞

11、的集大成者和表演的典范。 三、孔雀舞在近代的传承与发展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舞蹈艺术的创新是在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服务于创新,从而才显现其价值的,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更需要用新的思维,揉进新的基因,开拓出新的色调和意境。刀美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需求下、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孔雀舞传人,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而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孔雀公主。如果说德宏雄性孔雀表演的是阳刚之气,而以刀美兰为代表的西双版纳雌性孔雀舞却形成其阴柔之美,从而形成了毛相、刀美兰二者各具特色、各有不同审美艺术指向的孔雀舞表现风格。随

12、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宗教意识的淡化,孔雀舞作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物象,它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发展并突破传统孔雀舞中男性和女性均为表演者的现实,专由女性来装扮孔雀,以突出肢体语言的柔软、自由与舒展,更凸显出孔雀妩媚的灵性。这种完全出于审美目的而生成的舞蹈,使孔雀舞成为舞姿丰富而且优美的超越于民间层面的艺术制品,从而逐渐把祭祀性的文化范式提炼升华为“具有宗教主题的世俗舞蹈”作品,并在现代语境中进行传承与传播,由此完成了由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的过渡。刀美兰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在继承傣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孔雀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舞蹈的语汇,赋予了孔雀舞一种全新的表现意义:典雅、传情,具有更

13、高的审美格调和文化内涵,具有艺术表现的开拓意义。这也带来了一种启示:即舞蹈家需要将个人的生活体验、民族精神及其个人生活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最终熔铸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生命精神。金色的孔雀既有版纳孔雀舞的柔美,又有德宏孔雀舞的技巧,使作品成为表现傣族人民精神世界的艺术典范,在当时众多的舞蹈作品中独树一帜。具体来看,这首先是刀美兰对传统正宗规范的傣族舞的承袭;其次是她学习、吸收、掌握不同地区和流派的傣族风格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表演风格,以达到以情感物的境界;再次,在孔雀舞原有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刀美兰实现了民间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整合。经过加工、改进、提高的孔雀舞,不仅继承了民间孔雀舞的基本动作,而且创

14、造和发展了许多惟妙惟肖的舞姿。尤其是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把孔雀的特征和傣家人民美好的心灵刻划了出来,使舞蹈的语汇打破了早期孔雀舞中许多程式化的表演而更努力于为作品的精神内涵服务。正如刀美兰所说:“我的灵性,我的艺术魅力,其实来源于故乡那片神奇的土地”,这证实了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艺术要关注民间、更要关怀民众。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必须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积淀,以鲜明的地域文化为依托。通过刀美兰创造性发展后的孔雀舞,其丰富的舞蹈语汇表明:民间孔雀舞的每一个特点在她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巧妙的拓展,使原生的舞蹈语汇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触动。舞蹈评论家

15、许淑英是这样评价刀美兰艺术的:“她是用心在舞蹈,将她的感情溶化在每一个动作之中,以此来跟观众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征鹏著她用自己的心跳舞载舞蹈女神刀美兰207页)的确,当我们欣赏刀美兰的表演时,就会如魔似地跟她犹如巡游在傣乡的竹林深处,同纯朴的傣族乡民共处,分享着她抒发出来对傣乡的一往情深四、孔雀舞在当代的创新和回归一种风格的涌现并非单一因素所成,往往是集数个条件于一体后的嬗变结果。而文化精神的历史传承因素是最大的支柱。就一种艺术风格的确立来看,是很难不与历史文化的繁衍发生关系的,更无须说同宗同源的文化传承影响了。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图腾娱神也娱人的层面,而刀美兰的孔雀舞则

16、是在提炼中得以发展起来的一门舞台艺术,那么杨丽萍的孔雀舞则业已上升为一种在创新中的回归。从审美人类学的立场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是绝对静止的,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孔雀舞而言,只有在保留其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继承和创新的实践才能在一种双向流变的理性自觉中得以回归。杨丽萍的雀之灵等作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孕育而生的产物。正因为杨丽萍的艺术创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雀之灵等作品才从艺术的生命价值中寻找到了人性之根,使其达到性灵的升华和艺术的涅?,使她的众多的作品成为当代民族舞蹈的典范之作,进而赋予民族舞蹈审美的合力。一个舞蹈家的成长是她长期体验生活、刻苦磨练的结果,从而逐渐趋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傣族传统的精神气质早已被分解为高原特有的集体精神气质。杨丽萍雀之灵的灵感正是源于傣家文化的生活之链,源于她对古老图腾文化的当代诠释。她说:之所以有创新孔雀舞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