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

上传人:you7****5932 文档编号:12909179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基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装 订 处-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环境学基础主讲教师:鞠美庭 楚春礼 邵超峰一 、请同学们在下列(25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

2、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

3、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3、不接受纸质论文。

4、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上海要突破环境资源制约,解决“垃圾围城”难题,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刻不容缓。为了持续推动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进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监督,围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能力建设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调研。据悉,2011年以来,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列为实事项目,去年在本市1080个居住小区试点,今年试点范围进一步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集贸市场和公园等1050个新场所拓展。与此同时,与分类投放相匹配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程分类体系也

5、在逐步推进。2011年顺利实现进入末端处置设施的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5%的目标,目前正在为再减量5%的目标积极努力。9月25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如何化解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中的三对“矛盾体”,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热议的焦点。化解居民参与分类和“二次分拣”的矛盾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挥各自作用,特别是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持续推进。人大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有所提高,但从当前运转情况看,这项工作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入来推动,“外在推力”大

6、多来自绿化市容部门和街镇政府。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是没有有效的激励引导措施,另一方面又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据统计,在一千多个试点小区中居民参与率能达到60%以上的不多。同时,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也较低,垃圾分类基本上依靠“二次分拣”来实现。“现在一些小区所谓垃圾分类搞得好,实际上是二次分拣搞得好,不少小区居委干部充当了分拣员的角色。”陈强努委员直言。在常委会审议中,不少委员和代表担心这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二次分拣”的运作机制难以可持续发展。如何化解居民参与分类和“二次分拣”的矛盾,委员们指出,除了要加强社会面的宣传发动,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入脑入心”,还应加强垃圾收费等政策

7、研究,通过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破解居民参与率低的瓶颈。陈兆丰委员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台北实行垃圾收费的经验,尽快推出垃圾收费试点。“现在上海实行垃圾收费的条件已然具备。”陈兆丰委员分析,“一方面,去年国务院就已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垃圾收费制度;另一方面,上海拥有一批具备管理条件、管理设施和管理能力的小区和街道,试点的基础较为扎实;此外,广州等一些兄弟省市已经试点垃圾费按袋按量收取模式,也可以给予上海一些启发。”化解回收体系和末端处置不对接的矛盾近来,一种“阿拉环保卡”正在申城悄然走红。原先家里的废旧手机、墨盒、家电等电子废弃物,大多数人都会简单地扔进垃圾桶,或卖

8、给马路上的回收“游击队”换点小钱,这在无形中使得电子垃圾日益成为威胁城市环境的“毒瘤”。日前,浦东新区金桥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项环保行动,市民通过交投电子废弃物获得的积分可以通过“阿拉环保卡”消费或变现,轻松实现“变废为宝”。当下,政府将回收体系建设作为城市垃圾减量的重点工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回收点、交投站、分拣加工中心”三级回收网络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回收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平台和“在线收废”网络建设,方便公众交投,提高回收效率;同时,支持企业扩大回收范围,促使废玻璃、废旧衣物、电子废弃物等逐步进入回收系统。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本市回收各类废旧物资达722万吨,有效促进资源循

9、环利用,减轻了垃圾处置的压力。然而,人大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当前,正规的废弃物回收企业敌不过马路回收“游击队”,回收体系与末端处置“脱节”,仍是本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化工作面临的一大难点。目前本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仍以“马路游击队”为主,存在散、小、乱现象,规范化、规模化的回收企业并不多。受用地等因素制约,不少废旧物资交投堆放点设置规划并未真正落地。当前本市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回收从业队伍和完善的回收网络。回收网络不健全,加上回收价格低,大量本来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废旧物资被“排除”在回收系统外,作为垃圾被填埋或焚烧。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未能与本市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形成有效对接,

10、不少回收物品直接流向外省市,导致本市一些具备规模化加工处置能力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吃不饱”,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对此,甘忠泽委员认为,有关部门必须致力于回收体系的重组整合,对于一些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加工处置企业加强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化解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技术标准缺失的矛盾上海每天约有700吨单位餐厨垃圾、445吨菜场垃圾和居民厨余果皮被有效处置,分别制成饲料添加剂、有机肥料介质等产品。“市级大型设施集中处置和区县中小型设施分散处置相结合、分散处置为主”的湿垃圾处置格局逐步形成。“垃圾要真正实现减量化,就要增加其循环利用、再生利用的比重,逐步减少焚烧、填埋的比重。”甘忠泽委

11、员指出,垃圾分类主要实行干湿垃圾分类模式,如果能对生活垃圾中的主要垃圾湿垃圾“集中攻关”,进行资源化利用,那么填埋、焚烧的比重就会大大下降,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目标才能实现。但实际上,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人大在调研分析后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湿垃圾用来制作有机肥或饲料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支撑,导致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不清晰,各区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度明显滞后,有些分类出来的湿垃圾经过压水后只好仍作填埋、焚烧处理。由于缺乏产品标准,目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酵堆肥,其“产品”也只能用于绿化、林地,出路有限。如何打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出路”?一些委员提出,有关部门应

12、当通过完善技术、制定标准,切实解决当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一旦技术路径明确,要加大统筹力度,科学安排全市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进度和区域布局,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合理配置。厨余果皮占到家庭垃圾的一半之多,如何推进其源头减量也是委员们关切的问题。张载养委员认为,当前上海已有条件推广使用家庭厨余果皮粉碎机,比如在排污管道具备条件的地区,试点推行居民家庭安装厨余果皮粉碎机;新建全装修住宅应当将安装厨余果皮粉碎机作为建筑标准大力推行,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家庭垃圾的源头减量。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进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监督,围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能力建设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调研。参考文献:1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与挑战,2012,第3页.2城市建设研究院.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9页.3昝文安.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思考及展望J.环境卫生工程,2011,4(19):18-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