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09155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如皋2020高一历史教学质量调研一 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一)(含解析)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字经记载,“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周武王,始诛纣。周辙东,王纲坠。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下列关于先秦时期政权更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禹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夏B. 商纣攻伐夏桀,建立商朝C. 周武王灭商,建立东周D. 嬴政灭六国,结束割据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早期国家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说明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实际上处于相对分裂阶段,春秋战国通过诸侯争霸和

2、兼并战争,出现统一趋势,秦国统一,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故从这段历史的简要叙述中可知反映的是从分封到统一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都是早期国家时期,与“嬴秦氏,始兼并”不符,排除。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

3、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诸侯之所以见到烽火就率兵前来勤王,主要是因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A. 镇守疆土B. 缴纳贡赋C. 朝觐述职D. 层层分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当周王室面临困境时,诸侯要听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故答案为A项。BC项,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也是诸侯的义务,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层层分封是

4、分封制的特点,不是诸侯的义务,排除。4.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使A. 西周影响不断扩大B.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 诸侯争霸愈演愈烈D. 民族矛盾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说明分封制促使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A正确;西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B错误;此时没有出现诸侯争霸,C错误;D说法不符合事实。5.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

5、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A. 宗法制的影响B. 分封制的影响C. 世官制的影响D. 郡县制的影响【答案】A【解析】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故B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

6、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D项与题干无关。6.“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A. 区别大宗小宗B. 稳定统治秩序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D.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力、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B选项符

7、合题意。ACD选项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排除。7.礼记射义记载西周“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体现出射礼A. 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B. 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C.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D. 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答案】B【解析】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8.殷墟甲骨卜辞

8、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9.史记记载:“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已破陈

9、,即县之。”“楚怀王三十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楚国开创了郡国并行制度B. 部分诸侯国已经设置了郡县C. 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D. 分封制已完全被郡县制取代【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设置已经出现,但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才普遍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中“即县之”是郡县制不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C项,题干只是楚国在新兼并的地方(陈)实行郡县制,并不能说明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分封制已完全被郡县制取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0.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

10、悟,你认为错误的是A.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B. 从世袭到任命C. 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D. 从分裂到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两幅图示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AB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综上分析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1.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员“纠

11、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此官职是A. 太尉B. 丞相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从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来看,此官职应当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郡守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使得朝臣能决策军国大事B. 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和监督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

12、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朝议,能够集思广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皇帝最终决策的失误。故答案为D项。A项,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决定,排除;B项,朝议制度并不是针对皇帝的监督制度,排除;C项,题干不仅是体现了宰相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了群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排除。13.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其中一次反动是指汉初实行A. 察举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国并行制D. 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封建的四次反动”可知,自秦之后,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但是也存在反复,其中西汉初

13、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造成了严重的王国问题便是其表现之一。故答案为C项。AD项,由题干“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变化,而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14.如图所示地方行政制度曾对西汉的统治造成威胁。为此,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开创郡县制B. 平定“七国之乱”C. 颁布“推恩令”D. 实行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胶东国”“高密国”“甾川国”“北海郡”“齐郡”“济南郡”“平原郡”“东莱郡”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14、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排除;D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5.对下列地图解读正确的是A. 元朝地方全部由行中书省管理B. 地方权力巨大,威胁中央集权C. 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 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岭北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

15、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全部”说法错误,除行省外还有宣政院、中书省辖地,排除;B项,地方权力巨大,威胁中央集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行省长官不是丞相,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6.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据此,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D.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答案】D【解析】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故答案为D项。尚书省下辖六部,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17.宋史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