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08856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 宗法制得到有效巩固B. 井田制发生动摇C. 分封制得到有效巩固D. 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换得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材料说明井田制动摇,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血缘的宗法制,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没有体现分封制,故C错误;私有

3、制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分析解答。2.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 使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

4、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国政”,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国家分裂的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世官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 井田制开始遭破坏

5、【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说明专制集权体制已有所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受到重视,排除B;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遭破坏,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联系

6、所学专制主义制度形成的史实分析解答。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A. 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B. 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 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D. 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均田制。政府分配的土地主要是国有和无主土地,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并不会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更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排除B、C项;题意无法体现当时农民负担比其他时期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政府通过分配土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7、土地兼并,有利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一巩固统治,故选A。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

8、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C项错误。6.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 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事权以相互牵制,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这与题干中“宋真宗”不符,排

9、除A;削弱相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强化集体议事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7.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A.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 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 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后,地方无财

10、权,当水涝灾害来临时,只能“坐至流亡”,说明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导致经济发展不利,故A项错误;经济手段并不都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权力过于弱小导致现象,并不是说中央集权阻碍社会进步,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影响要掌握。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切入,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思考。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

11、,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9.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

12、目的是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 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D. 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D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排除;北宋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C错误。10.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A.

13、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故C正确;募役法不可能彻底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A错误;B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并非改变农业税征收标准,排除D。11.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 分化事权防

14、止权力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2.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 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 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

15、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D. 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文明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两国经济的不同导致的,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13.“(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B. 商业贸易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古希腊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自由平等的观念,所以答案选D。A是对材料过度的解读,排除;B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海外殖民,排除C。14.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规定: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隐居避世,必须到公民大会参加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