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908801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义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4、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7、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8、意识的能动作用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0、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问题上的差异11、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12、真理的客观性1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7、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经典表述18、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19、社会形态变迁的一般规律2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

2、本动力21、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24、如何理解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6、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7、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9、资本原始积累30、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31、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32、商品价值的基本矛盾3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4、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3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36、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3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结果38、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发展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

3、成4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2、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a 、商品经济大发展-全面客观认识世界成可能b、资本主义大发展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c、工人阶级运动大发展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e、古典哲学大发展并取得巨大成果2、3、物质观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意识论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高度完善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即人脑的属性,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实践观即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改

4、造自然、社会和人的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主要的实践活动。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

5、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

6、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

7、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

8、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 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 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

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 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 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 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 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

10、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 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 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5、矛盾的同一性是反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的

11、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同一体中的发展;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相互排斥、否定促成

12、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6、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中断。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

13、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7、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

14、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 度” 。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8、意识的

15、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 ,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

16、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9、(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其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其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所以实践是知识的惟一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