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08613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邹平双语学校高二历史第五次周测 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平双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五次周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2019.6.3(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主体部分B. 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 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大禹之后于杞”等信息可知,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大量同姓、先代贵族为诸侯,说明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故D正确;A只能反映荀子记述的材料,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A;周朝一直推行分封制,B

2、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后来造成诸侯割据混战局面,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大禹之后于杞”,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A【解析】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

3、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C、D项。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

4、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

5、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4.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

6、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对生产发展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出现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人,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成为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其影响社会稳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 意在维护土地私有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 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7、,故A正确;这里的盗律不能反映严刑峻法的内容,排除B;土地私有合法化属于是影响,排除C;秦朝经济生活的范围太大,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对土地私有制的保护。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判断出这反映了对土地私有制度的规定。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6.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

8、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7.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A. 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B. 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C

9、.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D. 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教化,并未涉及察举选官制度;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教化的重视,并未体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不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

10、”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答案】C【解析】【详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故C正确;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B;材料反映唐朝金融领域出现的现象,无法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

11、,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联系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9.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 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

12、特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A. 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B. 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C. 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D. 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

13、,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1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

14、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点睛】从

15、汉朝开始,儒学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为了统治帝国,维系王朝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尊崇儒学,以儒学治天下。1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实行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 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农业政策。依据材料“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