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7836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加强中俄睦邻友好 增进两国合作友谊-中国“俄罗斯年”一背景材料新华网莫斯科3月17日电: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俄总统普京访华前夕接受中国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俄罗斯和中国互办“国家年”是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性大工程,其活动规模之大和参与单位数量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担任中俄“国家年”俄方组委会主席的梅德韦杰夫说,两国领导人于2004年10月在北京作出了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的决定。目前中国“俄罗斯年”计划已经开始落实。俄总统普京本月21日至22日访华期间,双方将举行“俄罗斯年”开幕仪式。中俄“国家年”双方组委会磋商后确定举办中俄“

2、国家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几点:1、统筹考虑“俄罗斯年”与“中国年”活动,平衡安排;双方活动项目、规模、影响大致对等。2、突出重点,结合两国领导人互访,重点搞好几场大活动。3、充分发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和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等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水平。 4、突出两国的民族特色,展示两国灿烂的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二 高考相关知识一)中俄(苏)关系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

3、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3)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袁世凯统治期间,俄国和北洋政府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此后俄国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2从10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

4、9171949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出现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期间

5、,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3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

6、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二)俄(苏)历

7、史演变1 17-18世纪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建立(1613-1917)经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农奴制经济依然占主体地位政治:沙皇专制加强,同时为改变落后面貌,沙皇开始着手改革,这就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1721年,俄罗斯帝国开始形成思想: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俄国出现了开明君主专制政体(叶卡捷琳娜二世)2俄国的农奴制改革(1861)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之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促成了农奴制改革内容: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农奴以高额的代价赎回土地和人身自由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影响: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

8、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但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封建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等)。这次改革符合历史潮流,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 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争霸与扩张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1815年首倡建立俄普奥“神圣同盟”后又与英普奥结成“四国同盟”以维护维也纳体系1853-1856年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地区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1856年协同英法入侵中国,并先后侵占东北和西北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前,纵容日本侵华;甲午战后却又为争夺东北、朝鲜协同德法发起三国干涉

9、还辽1904-1905年争夺东北又爆发日俄战争(俄败)4向帝国主义过渡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要依靠外国,土地依然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2)、政治:沙皇和贵族把持政权3)、对外扩张:主要在亚洲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等4)、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5一战前后战前:俄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分别于1892年和1907年与法英结盟,形成三国协约战中: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国夏季攻势挫败奥匈,支援了西线,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退出战争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先后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

10、政策6 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19世纪初期,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诞生并发展壮大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形成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俄国逐渐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无产阶级政党建立;1912年,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政党)1905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在俄国首先成功? 2、十月革命是如何演变发生的? 3、 十月革命后苏俄是如何巩固政权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11、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取得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并不断探索经济建设,先后实行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2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7)20世界30年代苏联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英、法、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和“国际纵队”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西班牙战争涉及国际上各种政治势

12、力,被称为“小二战”。8)二战中的苏联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但是苏德战场,而且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9)战后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

13、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5)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 (1)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2)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3)1949

14、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苏联和东欧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了重要历史阶段,其特点是改革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苏联和东欧诸国兴起。 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充满了斗争和曲折。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继续改革,但成效不明显。 东欧诸国是在更为艰难条件下开始改革的。由于苏联的干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南斯拉夫在被开除情报局的困境中率先开始了改革的探索。波兰和匈牙利在国内发生动乱和苏联干涉的形势

15、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3)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0)苏联解体 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诸多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不但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大滑坡,而且使民族分离活动加剧,造成政治的动荡不安。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苏联的完全解体。苏联解体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背离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苏联解体固然是社会主义运动受挫的表现,但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挫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将从中吸取教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多极化趋势。三)改革中的俄(苏)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捏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 高考预测今年高考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俄(苏)高考考点 着重再加深了解以下几方面知识训练思考1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联系2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