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90647 上传时间:2017-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2016-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2017 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苏教版)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 1 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内容:P40 例 1、例 2 及“练一练” ,练习七第 14 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课前准备:课件,计算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2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

2、学们想算一算吗?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 100。出示第二题:2435。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出示第三题:69879876。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计算器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1)计

3、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3(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 0。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学例 1。(1)课件出示教材第 40 页例题 1:用计算器计

4、算38+27、3018。(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3)组织汇报交流。计算 38+27。操作过程: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 ,然后输入“+”再输入“27” ,最后输入“=” ,这时屏幕上呈现“65” ,就是计算结果。4计算 3018。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 ,然后输入“”再输入“18” ,最后输入“=” ,这时屏幕上呈现“540” ,就是计算结果。2.教学例 2。(1)课件出示教材第 41 页例题 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

5、乘法,再算减法。(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4)汇报交流。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一练”第 1 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2.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一练”第 2 题。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5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3.完成教材第 43 页“练习七”

6、第 1、2 题。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第 2 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二)教学内容:P42 例 3 及“练一练” ,练习七第 57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课前准备:课件, 计算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6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1236564= 54625=154843= 326+185629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 42 页例题 3。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 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 2,除数乘 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 3。

8、4.运用规律。(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7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3)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 42 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2.完成教材第 44 页“练习七”第 7 题。(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9、? 第 3 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七第 812 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8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件,计算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知识再现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2)计算器的功能。(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10、2.导入练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 (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 4344 页“练习七”第 3、4、5、9 题。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第 3、5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4 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第 9 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9上的各个项目。(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 ”那一栏的填写方法。2.完成教材第 4344 页“练

11、习七”第 6、8、10 题。(1)第 6 题。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438+951+276=1665834+159+672=1665(2)第 8、10 题。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 44 页“练习七”第 11 题。(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 (板书例子)(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4)全班交流。102.完成教材第 45 页“练习七”第 1

12、2 题。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3.完成教材第 45 页“练习七”思考题。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教 学 反 思 第 4 课时:一亿有多大教学内容:P46、47 内容。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 、 “量一量” 、 “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教学难点:

13、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11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 8 位数是几吗?比它多 1 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 0000 0000 与 1 亿)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2认定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

14、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 1 亿粒大米吧。 ”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 1 亿粒大米是很重还12是很轻?学生猜想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 1 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 1 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

15、设 a 先数出 100 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 b 先称出 10 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 1亿,算出 1 亿粒大米的重量)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 100 粒大米约重 2 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 2-3 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 2-3 题,教师巡视指导。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 2 题: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过渡:我们知道这 1 亿粒大米约重 200 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

16、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点击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A课件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 400 克, 200 0000 克的大13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 365 天计算)200 0000 400=5000(天)500036514(年)过渡: 14 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 14 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课件直观展示。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 亿,如果每人节约 1 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 (13200 0000= 2600 0000 克)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 2 5000 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展示(口袋、卡车)D.如果每人每天吃 400 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