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5735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一、单选题1.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洪仁玕的这一观点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正确,故选C;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在本质上是矛盾的,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可排除ABD。故选C。2.1912年1月1日,孙中

2、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B. 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C.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D. 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挑战【答案】D【解析】“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说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面临着袁世凯的挑战,D正确;清政府被推翻是1912年2月,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已经基本实现说法错误。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

3、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A. 地方自主性增强B.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C. 中央集权削弱D.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方官和咸丰皇帝认为广州战事与上海无关,可知当时的清政府君臣多缺乏现代国家观念,B项正确;两江总督和皇帝的想法一致,不能说明地方自主性增强和中央集权削弱,AC项错误;地方大员恐怕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不能说明这是在办近代外交,D项错误。4.186

4、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A. 清政府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C. 传统中央官僚机构实现了近代化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萌生【答案】D【解析】设问中的“变化”是指处理涉外事务由礼部、理藩院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移,“藩”是中国的属国,“国”是平等的国家,这种变化表明清政府将其他国家作为平等国家看待,说明清政府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萌生,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一词说法绝对,排除;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并不具有

5、近代化性质,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5.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A. 把维护国家尊严放在首位B.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C. 认识到列强驻京危害最大D.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说明咸丰帝不希望外国人进入自己统治的中心,显然是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故D正确;条约割让九龙属于国家尊严的丧失,故A错误;咸丰帝没有认识到列强侵华本质意图,故B错误;C属于材料中片面信息。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

6、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A. 胶澳租界条约B. 马关条约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可知是辛丑条约中的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D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强租胶州湾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B。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当驻兵队护卫使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丑条约。7.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合约,僧

7、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事件A. 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 推动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D.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答案】D【解析】【详解】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故D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B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D项。【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长江流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允

8、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通航,使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这次战争的影响来确定答案。8.近代学者欧榘甲认为:“洪、杨与其徒党,起于草泽无赖稍得土地,即以为安,封王数百,彼此争功。”“一旦得意,其骄横无礼,贻害众民,恐有甚于满清者。”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 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D.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一旦得意,其骄横无礼,贻害众民,恐有甚于满清者”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9.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

9、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的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 设立圣库制度B.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 创建拜上帝教D. 提倡平均分配土地【答案】D【解析】: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可排除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虽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是由于当时局势紧张无法实施,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可排除B;创建拜上帝教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并不能直接体现农民的利益要求,可排除C;对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来说,最迫切愿望是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所以本题选D。10.1904年时报载:共和国家,

10、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A. 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 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材料“共和国家,主权在民”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结合时间1904年,说明推翻清朝,进行民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故A项正确;后民主共和观念才逐渐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与国家责任意识无关,故D项错误。11.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

11、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 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 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 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12、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一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上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 军事上极端落后,军备废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王公大臣们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 对外加强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因。当时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中国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大臣主张严禁

13、鸦片,并进行了伟大的虎门销烟的爱国装具,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2.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监察权。在孙中山看来,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A. 权力划分不细B. 官员的产生方式C. 民主具有虚伪性D. 不符合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三权分立原则中存在弊端:官吏无论是由选举还是由委任而来,很多都是因滥举或任用私人而得居官位,故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没有严格的考选制度,B项正确。三权分立体现权力划分明确,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西方三权分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

14、错误,三权分立可以被中国借鉴,而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就是在借鉴三权分立和结合国情而提出的,排除。1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拒不接受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1859年战事因换约再起。第二年,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这反映了A. 清政府无法继续坚守“天朝体制”B. 咸丰帝力图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C. 列强变本加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D. 清朝统治集团外交事务举棋不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拒不接受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可知,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体制”,拒不接受“公

15、使驻京”,通过北京条约最终接受“公使驻京”,反映出清政府无法继续坚守“天朝体制”,A正确;B项“保全”表述不恰当,排除;“公使驻京”是符合国际惯例,无法体现“列强变本加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清朝统治集团外交事务举棋不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拒不接受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天朝上国观念分析解答。14.“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中午战争的失败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 促使当时中国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D. 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促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促使国人开始探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就是该事件后产物,故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故A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