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5733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合肥八中、三校高三地理最后一卷 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合肥八中、阜阳一中三校2019届高三地理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47題(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年4月26日,以“专业、品质、创新”为主题的东莞大朗纺织纱线展览会拉开惟幕,展会特国内优质织纱线企业参展,参展企业32家,产品种类达400多种,吸引了众多纺织企业到会洽谈采购。东莞大朗现有线企业1500多家,纱线品种上千种,是全国乃至全球纺织企业最青的纱线采购基地,目前,东党大期加快实施“机器換人”,数控织机使用量超过数万台

2、。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目前对东莞大朗纺织企业生产影响减弱的因素是( )A. 市场需求B. 原料品种C. 科技水平D. 劳动力2. 东莞大朗举办纺织纱线展览会,可以( )A. 加强纺织行业交流,为上下游产能合作提供契机B. 提高大朗纱线知名度,則激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C. 使大朗的纺织纱线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专业化D. 促进大朗学习国外先进工艺,提高纱线研发水平【答案】1. D 2. A【解析】【1题详解】当前大朗主要采用机器换人的生产方式,自动化生产替代了廉价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对当地纺织企业的影响减弱,D对。【2题详解】举办展览会能够吸引上下游厂商参展交流,为企业间合作构建平台,A对;展览会

3、能够提升其知名度,但不会短期内迅速扩大大朗纱线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份额由产品品质本身决定,一次展览会无法直接决定,B错;展览会对促进当地纺织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但是就凭展览会就实现这一程度过于夸张,C错;大朗本身技术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学习技术需要走出去,D错。水车亦称“翻车”、“踏车”,主要由木槽、刮水板、轮轴和木链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最初的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长约3米左右,后来出现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从汉朝至20世纪70年代,水车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仅博物馆或个别乡村可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 从汉朝至20世纪

4、70年代,水车之所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因为其能A. 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B. 扩大和保障种田规模C. 使农作摆脱水源制约D.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4. 下图示水车曾广泛适用于我国A. 地势和缓的平地B. 洪涝频发的湖沼地C. 地势起伏的山区D. 干旱缺水的垦荒地5. 20世纪70年代后水车在我国逐步消失,主要是因为我国A. 种植结构的调整B.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C. 耐早稻种的推广D.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答案】3. B 4. A 5.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题详解】我国农业分布区大部分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作为引水灌溉和排水的水车,可增加农田的

5、灌溉面积和洪水期的农田排水,有利于扩大和保障种田规模,B正确。水车输水距离有限,不能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A错误。可以缓解水源制约,不可以摆脱,C错误。 我国古代农业多为小农经济,农产品的商品率低,D错误。【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水车输水距离有限,适合地势和缓的平地输水和排水,A正确。古代受农业技术条件限制,湖沼地不利于农业的发展,B错误。地势起伏的山区,输水距离较远,不适合水车使用,C错误。干旱缺水的垦荒地,水源少,水车需求量少,D错误。5题详解】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效率更高的抽水机广泛使用,水车逐渐被取代,慢慢消失,D正确。种植结构的调整、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和耐旱稻种的推广

6、对农业用水的需求没有减少,故农田输水仍是需要的。【点睛】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公里)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完成下列各题6. 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排序是(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丙甲乙D. 甲丙乙7. 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A. 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 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 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D. 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8. 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 )A. 水

7、流的速度由快变慢B. 径流量大小由大到小C. 结冰期长短由长到短D. 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答案】6. C 7. D 8. A【解析】【6题详解】河床的深度受到河流下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下蚀作用为主的区域,河床越来越深,海拔越来越低,沉积为主的河床越来越高。丙地河床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证明下蚀严重,处于上游;乙地河床持续上升,沉积为主,位于下游,乙地变化较小,以侧蚀为主,中游,C对。【7题详解】河流沉积作用,导致河床抬升,河床变高,D对。【8题详解】丙河段海拔逐渐降低,河流落差减小,流速可能减缓,A对;其它选项无法看出。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盆,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

8、要的农耕区。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A. 气温低,蒸发弱B. 降水量超蒸发量C. 湖中有泄水暗河D. 多冰雪融水汇入10. 时期,湖区气候相对A. 冷湿B. 冷干C. 湿热D. 干热11. 研究发现,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最可能是A. 气温显著下降B. 入湖泥沙减少C. 农业引湖灌溉D. 径流汇入增加【答案】9. C 10. A 11. C【解析】【分析】本题组以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

9、、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以杞麓湖为淡水湖的原因、时期湖区气候状态、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湖泊的补给方式、气候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影响水体状况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基本知识和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中等,对解题者的地理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应结合设问具体限制信息,调用水循环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题。【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杞麓湖为封闭断层陷落湖,该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可该湖又为淡水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淡水湖的性质是湖水中盐度低,要么该湖入湖水多,补给量大,要么该湖水可以外流,虽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

10、,但有断层存在,可能湖中有泄水暗河,从地下汇流,C正确;气温低蒸发弱不代表该湖就是淡水湖,因为湖水中盐分是有一个累积的过程,青藏高原上很多湖泊气温低蒸发弱却成为了咸水湖,A不符;结合材料可知沿湖为重要的农耕区,如果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又没有明显地表外泄出口的话,湖水水位应该呈上升状态,农耕区将不会存在了,B不符;该湖位于滇中高原,那里没有大量冰川存在,湖水的补给方式是以降水补给为主,多冰雪融水汇入不符合实地情况,D不符;故本题C为正确选项。【10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从图示信息判断,可知时期湖区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偏低,因此该时期

11、湖泊的水位应该偏高。而气候呈现干或者热的状态时,将会出现降水少、蒸发量大的现象,由此而造成的是湖泊水位下降变浅;如果气候呈现冷湿的特征时,蒸发弱、降水多,此时湖泊的水位才能保持较高。故选项中气候有干及热内容的均不会形成图中时期湖泊的特征,BCD错,A正确。(湿热虽然降水可能较大,但蒸发量较冷湿较大,所以冷湿状态下的湖水位会保持更高状态)。【11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如果时期降水丰富,那么湖泊水位应升高,此时碳酸盐含量应较低,但设问中却是“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所以可以推测出,此时应该是虽然降水量大,但用水量可能了大,导致湖泊水位较低,再加上该湖周边为重要农业区,所以最有可

12、能是农业引湖灌溉使湖泊水位下降,C符合;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时间段从1986年左右开始,当前的全球气候特征是气候变暖,并没有呈现出气温显著下降的特征,A不符;结合周边是重要农耕区的信息,可推测受湖泊周边人类农耕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应有所增加,入湖泥沙应呈增加趋势,B不符;如果径流汇入增多,将会导致湖泊水位升高,这样湖水中的碳酸盐含量应下降,D不符;故本题C正确。【点睛】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高原封闭型断陷湖泊,位于北纬240813,东经1024349之间,在云南高原西南边缘的通海县境内。杞麓湖水资源对生态平衡、物种保护、气候调节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湖属珠江水系。杞麓湖没有明河出口,镇海岳家

13、营的落水洞是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仅有伏流通过外泄。第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试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汕头市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由 37 个大小岛屿所组成。主岛面积 12835 平方千米(图乙),现有 7 万多常住人口,周边小岛屿多为无居民小岛。主岛上海岸线曲折,天然深水避风港湾和可供开发旅游的优质沙滩众多。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但长期以来,岛陆联系仅靠莱长渡口航线,经济发展缓慢,主要以渔业(沿海水产养殖与捕捞)和耕作业为主,旅

14、游业与港口发展也陷入瓶颈。2009 年,连接汕头市莱芜半岛与南澳岛的南澳大桥开工建设。由于桥梁修建对施工环境要求高,一度进展缓慢,后来改用墩身挂靠可移动式平台取代船舶式平台承接浇筑机械施工(图甲),施工速度大大提高。2015 年全长 9341 米的南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岛陆联系。有人说,南澳大桥的建设重新点亮了南澳岛这颗“海丝明珠”,未来规划将进一步完善主岛与附属岛屿的交通联系,但不考虑建桥,而将建设海底观光走廊。(1)分析 2015 年前制约南澳港口发展的瓶颈所在。(2)试推断南澳大桥建桥过程使用墩身移动式平台施工取代船舶平台施工的自然原因。(3)分析为何说南澳大桥建成重新点亮了南澳

15、这颗海丝明珠。(4)简述未来近主岛的小岛开发不建桥而建海底观光走廊的理由。【答案】(1)岛内人口少,经济落后,货运量不足;岛屿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发展空间小。岛陆联系不便,经济腹地小。(2)位于我国东南海域,受季风与台风影响,海面风浪大;桥区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 海峡之间,海流复杂;墩身移动式平台比船舶平台更具稳定性。(3)改善陆岛联系,有利于发挥南澳优良港湾优势,沟通陆运与水运网,提升南澳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运输条件,缩短运输时间,有利于南澳资源开发利用。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4)距离短,修建成本不会过高;受到海面风浪影响小;减少对海面养殖的影响;减少对渔船往来的影响;创造新的观光项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通区位因素及变化,交通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详解】(1)根据材料“现有7万多常住人口,周边小岛屿多为无居民小岛”分析可知,岛内人口少。根据“岛陆联系仅靠莱长渡口航线,经济发展缓慢,主要以渔业(沿海水产养殖与捕捞)和耕作业为主,旅游业与港口发展也陷入瓶颈”分析可知,岛内经济落后,货运量不足;岛陆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