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05701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仙游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

2、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

3、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实际是土地在家族内部的流转,故选B。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和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实际是家族内部培育自耕农,所以排除D;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范畴,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排除C。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

4、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4.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

5、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这反映了当时A. 社会转型加速B. 贵族政治没落C. 改革变法兴起D. 诸侯争霸激烈【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崛起直接打击的就是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所以反映出贵族政治的没落,因此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的背景,不是结果,所以错误;改革变法兴起和诸侯争霸激烈都是士阶层崛起的原因,所以C、D项错误。5.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

6、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 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 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 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 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6.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

7、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D. 造成国有土地的私有化【答案】D【解析】【详解】A项,抑制了土地兼并表述错误。“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体现了土地交易的简洁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施行一段时间之后,准许土地买卖,兼并严重。故A项错误。B项,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均田制初始时期客观效果,但材料中“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更多的体现为土地兼并的交易形式,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动摇了土地国

8、有制的基础,其与皇权的衰落无关。故C项错误。D项,均田制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国有土地渐渐流失,土地兼并严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体现了国有土地私有化的过程。故D项正确。7.下图为北魏“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B. 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 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

9、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太和五铢”的特点,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的状况和民族融合,故AD项排除;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8.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三长制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

10、C选项符合题意。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9.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全力辩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辩”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辩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辩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辩一回”。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A. 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B. “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C. 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D. 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盐铁专营”“国有专营”“日产国有”反映的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

11、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政策,材料所述的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B正确;材料与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垄断与放开的问题,与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无关,排除CD。10.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至北宋以前,盐都是由政府专卖。北宋时,实行盐税法,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推行商运法和官卖法,后改行钞盐法。这

12、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D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政府发放通行证反映了政府对此的控制。11.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A. 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B. 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C. 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D. 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呈递言事书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

13、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内容只是王安石举的例子,并不是其要说明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汉唐灭亡是因为农民起义,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2.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A. 减节冗费B. 合理用人C. 增加税赋D. 增加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民不益赋而国而绕”,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该主张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故D项正

14、确,ABC项不是其强调的关键所在,排除。1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 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的是“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C项符合题意。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选C。14.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

15、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康亮维新派主张想西方学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A、B、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思想仍有很大局限性,这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还不深入,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特点15.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教育事业B. 臧否历史人物C. 提倡民族革命D. 宣扬民族主义【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见,20世纪初梁启超先后撰写张骞、班超等人的小传,并采集春秋战国至汉初78人的活动编纂中国之武十道,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提出“我先民之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