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05335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二历史联赛 3.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联赛试题(含解析)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 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 社会转型发展需求D. 中央集权渴求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儒、法、墨诸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主

2、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剧变对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提拔,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的崩溃,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家与墨家的融合,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故D错误。2.“君子”一词先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A. 重视学生道德培养B.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C. 开创文化的新格局D.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君子一词先见于先秦典籍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可知,孔子是

3、对传统文化的因袭与创造,故D正确;材料讲“君子”一词含义的变化,重视道德不是本题的主旨,故A错误;孔子极力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故B错误;孔子时代并未开创文化的新格局,故C错误。3.愤世疾俗的情怀表现为超世的孤傲独行,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刚正不阿之士无数次效仿。材料评析的是先秦A. 道家思想B. 墨家思想C. 儒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道家学派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材料中的“超世”和“不事权贵”符合道家学派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主张改革变法,排除B、C、D项。4.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

4、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B. 孔子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C. 孔子思想具有创新性D. 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材料“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说明D项错误。所

5、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

6、为”C. “独尊儒术”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D. 董仲舒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故C正确;ABD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D不选。6.“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A. 普罗泰戈拉B. 苏格拉底C.

7、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文中的先生是王阳明,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材料体现王阳明强调人主观感受的思想,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重要代表任务,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王阳明的观点类似,故A正确;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纠正,故BCD错误。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

8、自由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故B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故C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8.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A. 体

9、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C. 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D. 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则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正是这类偏见,妨碍了中国人对外来文明的学习,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冲破了褊狭的“天朝上国”的藩篱,客观考察了历史进程,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排除A;材料中关于文化中心论的观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D不是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9.古希腊有位哲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

10、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火光把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他用囚徒和洞穴之喻来代表人类的现状,旨在强调A. 关注人的世界B. 理性高于感觉C. 认识源于感觉D. 美德即是知识【答案】B【解析】【详解】“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设想有一批囚徒待在地穴中,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过程,因此材料强调理性的

11、重要性,故B正确;“洞穴之喻”并不是强调关注人的世界,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性高于感觉,不是认识源于感觉,故C错误;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材料中的哲人是柏拉图,故D错误。1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B.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

12、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11.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 赋予了德意志民众自由精神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

13、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于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赋予了德国民众的自由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本质”要求,均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4、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12.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A. 天赋人权B. 法律至上C. 三权分立D. 社会契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可知法律的制定是授权社会而进行,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天赋人权思想,故A错误;法律至上强调的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

15、地位,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三权分立指国家机构之间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13.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价值不大D.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对于夏小正的认识不同,有人认为它是天文历法纪录,有人认为它是农业著作,表明研究的角度影响着历史认识的差异,故D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夏小正可以作为资料佐证,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B项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即使有争论的史料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故C说法错误。14.下图为我国古代两项科技成就的图示,对其评价正确的是A. 都代表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成就B. 都与月亮的圆缺存在密切的联系C. 都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指导作用D. 都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答案】C【解析】左图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右图是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都属于历法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