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5047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宜春奉新第一中学2020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0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王丽的妈妈在家中摆起了香案,供奉家人的祖先。这一风俗源于A. 分封制B. 禅让制C. 宗法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供奉家人的祖先”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故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供奉家人的祖先”明确这一制度的特征;然后结合知识找出正确答案。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2、“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 分封制B. 禅让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主要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故A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已经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B。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与题干强调分封制的影响不符,排除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3.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存在一种先天性的危险。”以下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周王完全按照血缘进行分封B. 诸侯拥有

3、独立征税、军事权C. 诸侯对周王要尽一定的义务D. 周王对诸侯的任免无能为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再分封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诸侯国在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材料中“先天性的危险”指的是诸侯拥有独立征税、军事权,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对象有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周王不是完全按照血缘进行分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对周王要尽一定的义务,但这与材料中的“先天性危险”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分封制度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

4、割据力量威胁中央,因而说“先天性的危险”,而与周王对诸侯的任免无能为力无关,故D选项错误。4.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 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来看,周代的政治具有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与

5、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宗族观念问题,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A. 秦朝时期人民以金玉为印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行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秦始皇创立帝制后,为强化皇权和尊显皇权至上而加强了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管理,答案选B项,A项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C D两项说法错误。考点:秦代皇帝制度点评:秦代皇帝制度的突出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权世袭,这一制度为秦王嬴政始创

6、,故称秦始皇,他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秦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6.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 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C.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太尉负责军事,而“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表明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

7、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 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 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根据“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这一制度中个人亲信取代了世系,体现了从贵族向官僚政治转变,没有体现出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的转变,更无法说明是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的转变,故排除A、D项;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是经济方面的变化,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故选C。8.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

8、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A.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C. 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D. 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答案】B【解析】【详解】依旧材料可知秦朝军政大事的决策经过“朝议”和“裁决”两步。通过“朝议”,可以减少重大觉得的失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非中央对地方,排除A项。秦朝是丞相制,丞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朝议”体现决策过程,但无法促使官员彼此牵制,故C项错。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朝议”后依旧要由皇帝“裁决”,本质上依旧是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9.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

9、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10.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

10、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 分割地方权力B. 对地方官的监督C. 发挥文官的作用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太祖设置通判的本来目的就是让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从而最终达到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最终目的。故B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地方官的监察【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

11、。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A项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C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D项错误。故选A。1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

12、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 参知政事B. 中书省C. 门下省D. 尚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13.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但时设时废,没有定制。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有固定的治所,便成为当时最大行政区。后来,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但藩镇割据基本还是原来道的势力范围。这

13、表明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 山川形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调整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材料“唐太宗时期的时设时废,唐玄宗时期有固定的治所,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可知,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迁,结合所学可知,其变迁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体现不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故B项错误。从唐太宗时期到唐玄宗时期的疆域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唐玄宗时期各道设采访处置使,后废除,不能说明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从汉

14、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唐朝的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以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的掌握。关于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一下知识:(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

15、(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 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A. 秦朝、唐朝B. 唐朝、明朝C. 汉朝、宋朝D. 秦朝、汉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情景中“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他们可以坐着与皇帝面对面议论朝政,发生于秦朝;情景中的中央机构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2012年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15.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