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05041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唐山区联考2020高三历史一模 1.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唐山市区县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1. 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A. 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B. 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D. 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由材料“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 它体现了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A说反了,C和题意无关,D表述不符合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

2、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最初是晋国,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分封,后来晋国分裂为韩、赵、魏,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这里显然体现出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晋国并不代表统一的潮流,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3.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

3、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4、,排除。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表明士阶层崛起,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要求社会变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所以A符合题意;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B;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排除D。

5、5.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 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B. 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 是君权至上客观产物D. 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排除A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

6、的问题,故排除B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母后临朝是皇权至上的衍生物。6.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利用地位低的官员监察地位高的官员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监察效率,不是职责,A错误;古代皇权是高度集中,不是下移,C错误;监察主要是官员,不是管理地方,D错误。7.在谈及

7、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A. 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B. 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C. 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D. 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答案】B【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选得真才” 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故本题答案选B项。由“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可以看出C项错误;A项错误,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的进步; D项错误,科举制度

8、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8.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勅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而后有新学者认为“勅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A. 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B. 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C. 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D. 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材料中通常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场,而新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官,由于学识的不同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历史研究会因新材料的发现而结论有所改变,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排除;B

9、项,时间性有时会因研究材料的改变而影响着历史研究的结论,但历史真实性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排除;D项,后世学者的研究观点虽会因研究材料更丰富而准确,但并非后世学者的观点更科学准确,排除。9.“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说明科举制A.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公平性B. 打破贵胄子弟世代为官传统C.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D. 使知识分子创新意识被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公平性,A

10、选项符合题意。军功爵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传统,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C选项排除。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的创新意识被限制,D选项排除。10.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世祖的“大新制作”主要表现为A. 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 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答案】C【解析】【分析】A项刺史的设置,始于汉代,B项是宋代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D项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属于“大新制作”,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

11、制度的演变行省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

12、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

13、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 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 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 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可以看出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该举措促进元朝政教分离,故B项错误。该举措有利于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朝民族政策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元朝民族政策改革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

14、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从秦朝一直到明清,都存在着“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分封制一直在起重要作用B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C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朝君主专制得以加强D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是君主专制得以强化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 “从秦朝一直到明清,都存在着“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为了突出君主独

15、尊的地位,不能得出“分封制一直在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故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不能体现唐朝的政治民主性,因为其本质仍是封建专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朝虽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但仍设有广州“十三行”统经营对外贸易,故D项不符合题意。14.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A.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B.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D. 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眼看世界”,但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究其原因,他在用“天朝上国”的传统思维方法分析西方国家。故答案为A项。B项,林则徐对西方工业国家的野蛮掠夺性认识不足,并没有客观分析战前形势,排除;C项,林则徐的这一错误认识判断并不能延缓战争爆发,排除;D项,清廷的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