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4982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定远示范高中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定远省示范高中20182019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单选题1.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D. 重农抑商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错误;

2、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抵抗性,不是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积极性,错误。2.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不是汉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

3、亩”说明当时土地问题亟需解决,故D正确。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3201301037113130010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 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故D项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

4、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4.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 土地制度发生

5、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

6、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救济并未上升到制度

7、保障层面,只不过停留在一些措施手段上,但是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具有积极作用。6.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8、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项;统计表只是列举了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铁犁牛耕这种生产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7.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年代人口(亿)耕地面积(万亩)顺治18年(1661年)0.19152850康熙六十年(1721年)0.25673564雍正十二年(1734年)0.27389013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70811嘉庆十七年(1812年)3.61679152A. 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B. 小农经济负担日益加重C. 传统经济政策有

9、必要调整D. 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促使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故选C;题干统计表中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地矛盾突出,并没有体现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题干统计表体现人口越来越多多,耕地并没有大幅增长,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负担日益加重,排除B;题干统计表体现人地矛盾严重,主要是人口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没有体现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排除D。8.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

10、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 精耕细作生产特点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

11、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B. 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C. 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D. 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针对汉代田庄“闭门成市”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闭门成市”是一种田庄内部商业行为,后者观点认为“

12、闭门成市”仅为田庄自给自足特点的体现,反映了对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新的史料发掘,排除。C项,材料两种观点未体现出时代性,排除。D项,题干并非就“闭门成市”的真实性进行争鸣,排除。10.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 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B. 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 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 ,反映

13、了对井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完善。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故BD项错误。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所以选A。11.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A.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 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C. 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D. 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答案】A【解析】【详解】从丘浚的观点和“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可知,江南文化繁荣和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A项正确。题目未体现政府是否征收征税,以及削弱江南财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目未涉及京

14、杭大运河,故C项错误。题目未涉及政权的建立者,故D项错误。所以选A。12.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成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派东郭成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田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A. 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B. 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C. 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D. 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将经济手段与其它手段比较,不能说明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故B排除;材料“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

15、政策”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故C正确;“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田官营政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3.图为邮票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部分)。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由此可知,钧窑属于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间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精美手工业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钧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