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4849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安庆三校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安庆市三校2018-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1、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推断,“和”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A、音律和谐 B、下棋出现和局C、战争休止 D、人际关系和谐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3、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2、A.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C.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5、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6、有

3、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A.韩非B.陆九渊 C.王守仁 D.朱熹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 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C. 提倡公平法治D. 以天下为己任8、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

4、的是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9、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10、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A.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C. 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11、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

5、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A.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特性B.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C.人文主义藐视宗教的作用D.提供追求现实生活的快乐,12、2018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1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1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够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A. “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B.

6、“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D.“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是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14、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A.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B.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7、,15、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B.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D.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16、西方思想史上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前两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用“理性”的眼光打量社会C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构想 D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17、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A.张衡发明地动仪B.华佗发明麻沸散C.蔡伦改进造纸术D.西汉记录太阳黑子18、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

8、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数量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19、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明清时期涌现一大批世情小说B.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C.唐田园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汉赋在汉武帝时走向创作鼎盛20、“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书法B戏剧C绘画D杂技21、“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

9、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注重追求逼真摹写C.画家文化素养多元D.满足市民文化需求22、“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 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B.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C.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23、有人说:“如果说1516世纪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 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而直到19世

10、纪中期以后,造物主才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被驱逐出去。”这种观点主要基于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24、下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表。(单位:年)时期科学发明到工业上应用从应用到产品投放市场总计18851919年3073719201944年1682419451964年9514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出19世纪晚期以后A. 市场对工业产量的影响增大 B. 新发明主要产生于工业领域C. 科技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25、下图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

11、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评价)出处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汉书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

12、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辛德勇海昏侯刘贺A.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B.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D.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 D.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13、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