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4484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专题热点复习专题提示:热点问题的特点:从空间看:国家、区域或全球的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从时间看:在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从结构看:问题的存在与反思对策设计依据:文明史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专题导学第一节已复习热点和重点回顾考点1科教兴国知识要点1、古代科技成就(见前次复习资料),特点: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原因可从封建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的需求、国家统一稳定等角度回答);以应用性技术为主;明清后没有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原因从封建专制制度落后、自然经济制约、轻视科学技术、思想控制严密等角度分析)。2、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历程(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富强?现代化是全面现代

2、化,独立与富强的关系两个层面分析)3、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列强侵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学习西方,产生近代工业,现代化起步;第二次,加紧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兴起民族救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中国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了建设失误,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机。现在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4、三次科技革命中代表性技术,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5、德、美、日、新、韩等国科教兴国的历史经验。6、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所带来的正效应是全球性的,

3、运用不当产生的负效应也是全球性的。举例:恩格斯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发出过这样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电锯的轰鸣声,伐倒了成片的原始森林,却招来了洪水的肆虐;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却酿成了“博帕尔的悲剧”;核电技术的推广,却使核反应堆泄漏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考点2和平与发展相关主题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联合国成立60年;恐怖主义;朝核危机;伊拉克问题;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知识要点1、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根源是不平衡规律。具体原因要能分析。2、一战前的国际矛盾和战争进程。3、凡尔赛华盛顿

4、体系的特点及内部矛盾。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4、二战前的国际危机和战争爆发。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和具体原因。国联为什么没有能阻止战争?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相互合作。对法西斯侵略的制裁-大西洋宪章-二十六国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和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和战后安排-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联合国成立。6、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德日的区别及不同后果。7、20世纪后半期的冷战和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苏争霸。如何认识冷战?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两大超级大国相互制约,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8、当前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冲突

5、和宗教冲突,边疆争端和地区霸权,恐怖主义,极右势力复活等。当今世界总形势是什么?有哪些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形势是和平发展。世界格局暂时一超多强,趋向是多极化。有利因素:和平力量发展(如中国);联合国作用(如核试验条约);多极化趋向;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合作增加。9、五百年大国崛起之路(1)崛起方式的单一性(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武力扩张):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2)崛起影响的破坏性搅动地缘政治、打乱现存国际体系。崛起之路几乎同于战争之路。(3)大国兴衰的基本秘诀:国力和国际义务之间能否保持平衡。举例: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争霸战争和世界大战;英帝国的兴衰10、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

6、对世界和平的体制性安排:举例:国际政治层面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国际经济层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战后)11、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举例: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1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和平崛起)(1)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2)100多年来中国崛起的三次尝试19世纪中后期的同光中兴;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业化建设。(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是怎样确立的?有什么意义?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之路?(5)中国的崛起与传统强国崛起的不同现在我们用“和平”来界定“崛起”,

7、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处于“热核时代”。今日大国的崛起,除和平外,别无他途。一个和平的世界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需要,而且永远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中国崛起的国情起点:中国的面积、人口,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类型以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必然要带来不少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乃至各种不确定因素。选择和平,我们就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在世界上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基础。正因为中国崛起的规模之大、问题之新,我们应该对中国崛起过程的困难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持客观、理性态度,要更加认识到对于中国的崛起来说,和平的保证是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是为了这个国家和

8、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则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通过和平方式面对内外问题的挑战,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职尽责。举例: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印关系。13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举例:殖民掠夺战争;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考点3统一问题知识要点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体的措施。2、清朝初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及作用。3、宏观把握我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哪些时段统一,哪些时段分裂,统一与分裂的关系如何?分裂时期蕴育着统一因素,主要是各分裂区域经济发展和民

9、族融合的实现)金太阳P138、P1414、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和台湾省)、西藏(元设宣政院,明设卫所和僧官制度,清设册封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制度)、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清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府)、钓鱼岛等地区的管辖。5、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虎门销烟,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全民族抗日战争。6、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的分合,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7、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内涵、实践。8、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10、9、美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西部的开发)。考点4法治社会与民主政治知识要点1、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内涵及与现代法治思想的根本区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依靠严刑酷法维护专制统治(根本上为专制统治者服务,现代法治则是建立在主权在民,民主立法,司法独立的基础上)2、近代民主政治和中国法治的探索:资政新篇中“以法治国”的主张;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提出“民权主义”,颁布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中华民国是议会制内阁制的共和制度。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1、体现在重庆谈判和政协决议中)。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共同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民主;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反右派斗争到文革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失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4、启蒙思想家对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理论构建: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著作和主要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社会化。5、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法国人权宣言、一七九一年宪法、拿破仑法典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和一七八九年宪法及修正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类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型和

12、专制型)的历史根源和影响。历史根源是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同道路,影响是使德日俄等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德日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战争策源地,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民主建设滞后。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主制度与法西斯制度的决战(二战)8、20世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主要指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9、苏联1936年新宪法体现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什么弊端?中国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考点5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知识要点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前期要看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发展,后期要看到消极作用: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唐初和

13、清初休养生息政策:以唐清为例说明国家如何干预经济。3、清末的三次改革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现制的建立。三大改造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践:十四大6、资本主义经济干预三阶段:干预经济时期(重商主义为代表1418世纪末)、自由放任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宏观控制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仍然处于国家干预经济阶段,如俄、日等国。7、苏俄新经济政策体现了运用商品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发展。8、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特点,评价。9、罗斯福新政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14、10、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减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管理力度,向宏观经济管理方向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措施。12、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市场问题。17-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殖民活动开辟海外市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通过统一战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晚期,法国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国内市场狭窄,影响经济发展;19世纪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开辟了广阔而统一的国内市场;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国内市场资源狭窄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以甲午战争为代表分析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而矛盾加深,最后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侵略道路;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外向型经济战略,成效显著。1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开辟了新的市场;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二战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94年世贸组织建立。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