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联考.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03813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联考.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9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量:90分钟;考试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A. 商品交易受政府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人买鞋因错过市场交易时间而无功而返,这说明市场交易有时间限制,可见商业环

2、境较严,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2.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朝代时间长短B. 王朝力量强弱C. 疆域面积大小D. 经济格局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 坊市制度的瓦解B.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 经济中心的南移D. 商品经

3、济的高度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税成为宋代重要收入来源,这一现象出现导致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变化,D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中现象不符合,A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中现象原因不符合,C错误。4.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 新航路开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4、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减少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入,因此大城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5.有学者这样描述晋商大院:他们修建了一座又

5、一座庞大无比的庄园,将自己的惶恐与自卑以一种更宏大的形式掩盖与张扬。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其要点细节都能在意识形态中找到对应。该学者意在:A. 强调晋商富可敌国的原因B. 暗示晋商和朝廷关系密切C. 表现晋商尊礼崇佛的信仰D. 揭示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可知工商业发展与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正是矛盾存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AB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晋商遵循礼教,故C项错误。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

6、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要从历史史实出发,即论从史出。从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这一

7、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郡城之东、盛泽镇、王江泾镇、南浔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的繁荣。故、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错误,故A项排除,故B项排除。“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只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不能说明其发展迅速,故错误,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7.“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A. 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B.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C. 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D. 镇压东南沿海的抗

8、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上是指“海禁”政策消极影响,即海禁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中国的海外贸易被限制,故A项错误。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并不能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8.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恩”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

9、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 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C.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天子作师,公帅之是以上能征下”说明诸侯必须无条件由周天子调动,材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开始有了隶属关系,材料“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说明各诸侯国有向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反映了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隶属关系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高度集中”;“列尊贡重”中的列尊者无法被判断是姬姓封国

10、,故C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且第一、三则材料也未涉及,故D项错误。9.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10.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

11、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

12、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A. 史记记载B. 秦简记载C. 研究论文D. 民间传说【答案】B【解析】【详解】史记是后代对于秦朝的记载,不属于当时或当事人的记录,可信度不高,故A项错误;秦简是出土文物,且为秦朝当时之人所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

13、信度较高,故B项正确; 史学家的论文是基于史料记载所作的个人性的学术评论,带有主观因素,有一定可信度,故C项错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带有大量的主观因素,可信度很低,故D项错误。12.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答案】D【解析】据材料“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并结合

14、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官僚家庭、名人之家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推举人才,以“孝、廉”为依据,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不同,故A项错误;科举制虽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但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1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答案】C【解

15、析】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杜绝”二字上;B、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C【解析】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故D项错误。15.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