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意象促教学.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0288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意象促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抓意象促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抓意象促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意象促教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意象促教学古诗教学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一方面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不得法,抓不住关键,没能使学生形成理解能力,学生不能独立鉴赏古典诗歌。一方面是学生学得被动,死记硬背概念、“程式”,工夫用了,却没有效果。这样一来,教学双方都十分苦恼。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来摸索出一套形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抓意象,促教学。 什么是意象?“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验;二是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

2、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是代数中的符号a、b、x。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因素,离开意象,就无所谓诗歌,因此,抓意象算是抓住了关键。同时,古诗在用意象思维(表意)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有什么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它们传达出作

3、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具体来说,抓意象在古诗教学中具有一些重要作用。一、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表层含意古诗中出现的意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意象系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组成一幅幅颜色深浅、虚实、远近不一的,内容上有关联的画面。在古诗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程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身临其境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

4、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前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义,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由衷赞美和向往!首句写月,次句写灯,由外而内,由远及近,气氛和平宁谧。三句写沙洲上的白鹭,四句写江中鱼儿,以动衬静,更显其静,相辅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的特点,分写月、灯、鸟、鱼,表面上不相联属,然后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会意。教学时,教师应申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

5、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倾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一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画面。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就失去了依凭,诗句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诗歌画面之所

6、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近、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思想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双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

7、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意在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

8、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少妇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藉,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驿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细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力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

9、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的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三、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表现手法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塑造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诗词,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

10、,形成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让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李等等,究极变幻。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若非群玉头见,会

11、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拟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的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下想象的余地,于是用倒装法。杜甫的晴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表现诗歌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