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81175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小莉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在大事发生的现场,吴小莉从来不想成为被关注的那一个。 她的角色,首先是一个观察者, 然后才是记者、主持人。吴小莉 当今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媒体人之一。任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首席新闻主播。曾被Asiaweek亚洲新闻周刊选为“当今中国你应认识的五十位人士”之一。2010年,香港,浙江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高峰论坛。作为浙商代表,马云是这场论坛的“张罗人”之一。在台上,他讲述了当年要把企业搬上互联网时遇到一连串挫折,然后避走美国的故事。当年,不信基督教的马云,走进了一个小镇的教堂里,听牧师说了一段“永不放弃”的福音,决定坚持梦想。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永不放

2、弃”成为了他的座右铭。马云在台上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吴小莉就坐在台上。作为在港浙乡,她被邀请协助这场活动。论坛上听来的这段故事,成为了她后来在电视上访问马云的“储备话题”。这样的“储备”,吴小莉有很多。这是她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也是她采访前的必备“功课”。她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她会翻阅采访对象的所有微博信息,在网络上大量找寻所需的资料,用和编导组激情而热烈的讨论碰撞出火花。甚至于许多采访以外场合的意外邂逅,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也都会被她默默记在心上。这些天,吴小莉忙着为新书与卓越同行奔赴各地做宣传。采访时,吴小莉的团队带上了两个镁光灯,记者到达之前,灯光就已经调试完毕,而采访

3、现场布置得就像电视录制现场的演播厅:记者和她之前隔着一个圆桌,椅子以45度的角度倾斜着面向灯光,圆桌上摆着一盆鲜花和她的新书。采访过程中,吴小莉一直保持端正的坐姿,回答起问题来是字正腔圆,逻辑清楚。拍照之前,吴小莉从位置站起来问摄影师:“裤子会不会有一点皱?需要我换一件吗?”她考虑细节的周到程度超出了想象。这一切仿佛都在提醒记者,这是一个从业26年的专业电视人,这样的环境她很熟悉,而灯光则让她非常自在。今天的她,是采访的主角。但在大事发生的现场,她从来不想成为被关注的那一个。她的角色,首先是一个观察者,然后才是记者、主持人。过去:一只菜鸟的飞行“秉持着见证历史、眼见为凭的工作信念,我来到了香港

4、,求真相、求知识、求进步。对未来,我的自我期许是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1997年4月1日,凤凰卫视首个常态性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开播。宣传片中,吴小莉出镜,以这一段话诉说了自己的新闻理念。“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这句话是吴小莉对自己从事新闻行业的最基本要求,也成了日后最能代表时事直通车精神的经典语录。见证“大事”,是吴小莉一直以来的愿望。1988年,吴小莉从台湾辅仁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上百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4名同伴一起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从记者、主播,到执行制作人、制作经理,再到副台长,她的身份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统筹的事情也越来越

5、复杂,但回忆起来,她仍然觉得第一份记者工作于她而言是最有挑战性的。她最初的职责,是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旁等新闻线索。“当时刚刚毕业,从学校进入工作,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吴小莉说,“我们是菜鸟,怎么找线索,怎么想选题,怎么和比你资深的摄影记者合作,完全靠自己摸索。”进入电视台半年不到,原本就瘦弱的吴小莉又狂瘦了三公斤。父母看在眼里,心里都是担忧,一度还曾试探性地问她,“女儿,要不你再去念书?”吴小莉没有去念书。半年后,由她播报的第一条新闻在电视上播出。心怀忐忑的她守在电视机前,却被自己僵硬扁平的声音吓了一跳,“怎么这么难听。”为此,吴小莉还沮丧了很久。但之后,她的记者之路就越发顺利起来,没隔多

6、久,就被她跑到一条独家新闻。“那天我刚好在值班,接到一个提供新闻线索电话,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还是申请去了。没想到果然被我们拍到了一段东西。”1988年台湾的新闻环境远不像现在宽松,一些新闻并不被允许报道,吴小莉去的那个地方进出都需要通过检查,“当时就像谍战片一样,我把这一段拍到东西的带子拿走,换上一段空带,拍了一点空景,假装我们什么都没有拍到,然后再把这段有内容的带子藏在一间民房里。通过检查后,再假装要上厕所,就把这段带子拿出来。”这只“菜鸟”在台湾越飞越高,但这并没有让她冲昏头脑。1993年,她果断地离开工作了四年的台湾,到香港发展,成为台湾电视媒体现任主播跳槽岛外的第一人。“之所以来到香港

7、,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见证香港回归。”卫星电视中文台(后来改组,更名为凤凰卫视)是吴小莉在香港的第一个东家。1993年,她初到香港,打开事业起点的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我出生在一个有六个小孩的家庭,从小到大,家里都很热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lonely这个词的意义。”背井离乡,吴小莉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人生地不熟,加上不懂粤语,她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你看过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吧,我当时是sleepless in Hongkong。”忙完一天的工作,她却迟迟不愿意回家那是一个空空荡荡的房间,四面白墙,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张床垫铺

8、在地上。到了晚上,看着在夜空里流离的城市灯火,躺在床垫上的吴小莉却被孤独感折磨得整晚都无法入睡。“我就一直看末代皇帝,看到半夜。”这种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并没有维持太久,吴小莉很快就被讲求速度和效率的香港节奏所感染。她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中。几年后,时事直通车让观众开始接触到这位知性文雅的女主播。与此同时,吴小莉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愿望,成为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的主持人,见证了这一年的“大事”。接下来的几年间,吴小莉又推出了小莉看时事、小莉看世界等一系列个人风格明显,紧跟时事、追踪深入的新闻节目。更有趣的事情发生在1998年,吴小莉到北京采访。记者会上,吴小莉几次举手,却没被点上发问。当时的

9、新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突然来了一句,“你们照顾一下凤凰电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这让吴小莉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提问机会,更让她成为了当年的另一位“主角”。 现在:与卓越同行的日子时至今日,她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距离当年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新闻理念,也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但吴小莉说自己从未改变,“我现在也想要见证大事,但我想看的是势,趋势的势。在科技浪潮发生时,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而科技的力量,就是通过商业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我觉得应该要看商业的力量怎么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我们需要先前瞻性地去看到这个力量。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去跟这些商业大佬对话,我想要看到他们眼中的大

10、势。”这档与商业大佬对话的栏目就是与卓越同行,去年一整年只做了六期节目,每一期都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准备,从讨论节目方向,到挑选对话人物,到讨论人物剖向,到前采,再到前采之后的录制准备,每一个环节都是团队的一场“头脑风暴”。最终选定的六位企业家,是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娃哈哈的宗庆后、新希望的刘永好,以及中国联通的常小兵。任何一个名字单独拿出来,都是在行业中响当当的人物。柳传志与吴小莉在采访前有过数次碰面,第一次是在2001年的华商大会上,吴小莉感觉与他的对话“像是一起欣赏一幅山水泼墨画:沉静、浑厚,似乎不着痕迹,却浓淡相宜。”和柳传志录节目也是畅快的,“和柳传志的

11、对话长达4小时,中间绝无冷场。”节目播出后,网友评价,“柳传志聊起天来如同胡同里的大爷,亲切,坦率,但谈话间绝不乏企业掌门人的大智慧。”马蔚华则“是很有银行家范儿的:衣着时尚细致、细节严谨,语言形象而犀利,总能让人联想起在觥筹交错间动辄完成大笔交易的华尔街做派”。吴小莉和马蔚华相识甚早,她眼中的“马行”喜欢行走,喜欢思考,过段时间就会把思考所得集结成书,分送各方。他是严肃的银行家,但冷不丁还会蹦出点俚语让人莞尔,在央行整顿银行理财业务时,他提醒道,“别倒脏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了。”为了对话宗庆后,吴小莉在前采之前还特地去了一趟娃哈哈在杭州的总部,“一栋几层楼高的小楼房,是宗庆后卖冰激凌起家的地方。

12、”就算是发家后,他也不曾搬过地方。企业家们都各有个性,吴小莉提到宗庆后“会算账,而且还往往算得绝妙,愣是能算出比别人多出几倍的利润率”。在此之外,他是个朴实的“老头儿”,穿着一双中式黑布鞋就出来见客了,吴小莉问他“舒服吗”,他斩钉截铁:“舒服!”还说,“我不穿名牌,人家会以为我穿着名牌,不会瞧不起我太穷,是吗?”而在新书与卓越同行的推荐语中,马云说她“投注了心力和辛苦的劳动”、马蔚华说“深感到她为节目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柳传志提到她“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当被问及她到底做了什么,让这些大佬纷纷如此赞誉时,吴小莉忍不住笑了一下,开玩笑道,“因为我会骚扰他们。”“这六位企业家,无论我之前是不是

13、跟他们有交往,做节目之前都会跟他们碰面,做一个前采。”多年的主播生涯养成了习惯,吴小莉平时的语速很快,说这句话时,她特别放慢了说话速度,显得严肃而严谨。采访中,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她总是轻快而幽默,而谈到有关工作的内容时,她多是语速放慢,字斟句酌。“我希望先跟他们沟通,挖掘他们脑中的图景,做出一档接地气的节目。”六位企业家,前采的问题都是五到六个,涉及的内容也都差不多:你觉得中国经济未来是什么?你的行业未来的变化是什么?对未来你最感到兴奋的是什么?最感到忧虑的是什么?你觉得要做些什么才能赶得上这样的变化?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以后,还没完,“他们回复以后,我还要再问第二轮。”吴小莉说,“有些人听到以

14、后,就直接说,我们见面吧”。吴小莉非常清楚如何适时调动起嘉宾团对于话题的兴趣。“前采有个好处,让我知道企业家的实际想法。如果在对话现场,他没有提及之前采到的好东西,我就会点一下。”而见面以后的场景是这样的:吴小莉带着自己的团队,企业家也带着他的团队,两边坐在一起,聊这个行业,聊企业家眼中这个行业的未来。这一轮沟通结束以后,吴小莉会根据得到的内容设计节目,找到最合适的嘉宾,最合适的观众,最合适的提问者。吴小莉认为,一个好的提问者,是能控场,把整个气场交叉立体化,让在场的嘉宾和观众对话,激发出真正的火花。所以,除了领袖级别的企业家,吴小莉还会邀请来自企业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名人组成一个强大的提问团队。这样的组合,让整个访谈迸射出不少思想碰撞的火花。“我知道,接受这个节目的采访,肯定不简单。”有企业家做完节目后这样感慨,“但他们不避讳地去做了这种交流、沟通,做了很多思考。我觉得最好的对话结果就是,彼此都有收获。”吴小莉说,“这个节目为什么好看,我想是因为未来会比我们所有人的想象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