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6348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

2、,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二、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学法指导:1、本节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上。需要解决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三代农业、畜牧和青铜铸造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2、在学习三代农业时,除了要掌握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外,还要注意:三代生产工具依然十分简陋、仍然以木、石骨蚌为

3、主,青铜农具很少。三代农业在国家的地位,农业是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3、关于青铜器的学习要注意:理解夏、商、西周三代为何称为“青铜时代”。结合本章第4节甲骨文和全文一目和第7节艺术子目下的内容归纳商、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分析商、西周时期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以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人像为例,鉴赏我国青铜铸造和造型艺术的魅力。4、青铜铸造业以外的手工业和最后目的的学习,只要把书上的有关要点记住就可以了。重要知识点有周人掌握了提花技术和刺绣技术;商、西周时出现了瓷器;漆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氏族时代;夏朝交通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商朝人善于经商

4、,使用贝币,都市繁荣,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周时代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5、注意归纳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点请参着难点解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的一部分,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

5、情况。讲授新课:一、农业、畜牧业(1)将三代农业与原始农业作比较,如农作物品种从稻粟到“五谷”的变化;耕作方式从刀耕大种抛荒休耕到集体耕耘、轮流休耕施用肥料的变化,在比较中看变化,在变化看发展。(2)适当补充一些可读性的原始材料,如诗经 风七月,使学生对当时的“三农(农村、农业、奴隶)”情况有具体的感性认识。(3)借助教材内容,归纳推动三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如下归纳:a、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因为农业是政治统治、国家稳定、君王享乐的物质保障;b、主要表现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条以上。根据卜辞的记载,观黍、祈年、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

6、活动。b、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C、奴隶们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A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B耕作技术的提高。夏代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农业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夏、商、西周三代农

7、业发展的原因】首先是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既提高耕作的数量和质量,又保养了地力。其次是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商代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条以上;观黍、祈雨、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活动。第三是奴隶们的辛勤耕作。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的牲畜家禽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杀牲祭祀祖先。除此以外,商朝人还饲养象。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时代,青铜文化的含义】: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

8、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说,则青铜工艺和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我国的夏、商、西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就是青铜铸造,故把夏、商、西周时代称为青铜时代。1青铜制造业认识: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青铜制造业繁盛的表现:A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B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三代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据左传讲,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

9、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礼器名称有鼎、鬲、簋、彝、卣、尊、瓿、觯、觥、觚、爵、角、盘、盂等。兵器有戈、矛、戚、钺、刀、箭镞等。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750件。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说明当时纺织业的进步。3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4漆的使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交通: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商族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且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

10、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宽广的大道,且路面平坦。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而且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也促进和反映了奴隶制王权的加强,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师强调: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3社会生活:(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饮食、服饰、家居生活等内容,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夏商西周社会生活的进步。四、小结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在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

11、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的我国“青铜文明”的物质基础。【补充资料】周代的“五谷”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食粮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

12、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其他如糜、芑和粱都属于粟米。古代货币贝币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把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代表或结晶。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

13、。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效果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

14、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朴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商人”的由来“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国之人”这个词组演变而来的。“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朝代,后来被周武王所推翻。周朝建立之初,商朝的遗民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

15、土地,生活非常艰难。而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朝的贵族,当然不屑于干这个事。这样,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地作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周人称他们为“商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这些人当中,有许多并不是商朝的遗民,但是人们还是称他们为“商人”,而且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商人”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即凡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坐铺,则称为“贾”(读古)。“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而流动在外面进行贸易的,才叫“商”。然而,现在“贾”、“商”已经不分,凡是作买卖的,统称为“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过以下几次转移商周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关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仍在关中和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五代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