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4264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邢台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文明是指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社会和自然行为,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国家等。由此判断,下面哪幅图可以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开始的例证 A. 商朝牛骨刻辞B. 秦朝封泥右丞相印C. 新石器时代城址D. 鲁国周公庙宫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文明就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属于文明的一个部分。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夏朝。政治文明开始包括构成文明因素的孕育、发展,也就是原始社会居民开始迈入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题目中新石器时代城址,符合这

2、个标准,所以正确答案为C。A、B、D所代表的年代期均位于夏朝之后,所以排除A、B、D选项2.史学家认为:禹治水时将各部落的征调劳动人手治水的公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分散的公权力变成了集中的公权力,当禹用这一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开始用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实质是A. 国家机器的初步建立B.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C. 王位世袭制的创立D. 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大禹建立了镇压反抗者的国家机器,说明国家的建立,A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矛盾问题,而且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没有消除,B错误;王位世袭制的创

3、立者是启,C错误;中“完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3.夏商时期的民居多数沿袭原始社会后期的穴居形式。但是宫室建筑却已建于地面之上,且都城布局均以宫城为中心,对称布置。这反映了A.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夏商时期民居多数是穴居形式,而都城中心的宫室建筑却建于地面之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上下尊卑的礼制的反映,故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民居采用穴居形式的原因,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项错误;夏商时期没有皇权专制,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4.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

4、”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答案】D【解析】“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即一方面受贵族权力限制,另一方面又是君主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而非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周时期不是君主专制,秦朝才开始君主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周时期不是中央集权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鼎由

5、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对这种变化解释最合理的是A.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B.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C.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D.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知道鼎是烧煮食物的炊具,一只鼎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同数量的人烧煮食物就需要一定量的鼎,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拥有多少鼎就表示有多少财富,到周时就发展为权力的象征,鼎的多少代表不同的等级,鼎的轻重标志权力的大小。国家权力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而人民的生命又是以食品为根本的,所

6、以正确答案为D。“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是国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与材料讲鼎的演变不符,排除A。“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意思是王公依靠贡品生活,大夫依靠封地生活,士依靠田地生活,庶人靠出卖劳动力生活,工商为官府服务而生活,其实就讲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来源,与材料不符,B不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讲集市的创立,与材料不符,C不选。6.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县)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青铜工艺是商周

7、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C. 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D. 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故B项正确;青铜器在商朝在农业上并不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青铜器在商朝主要用于礼器,多为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并不能充分说明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故D项错误。7.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

8、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8.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

9、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维持国家财政B. 小农经济出现C. 私田大量开垦D. 耕作技术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可知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的出现。根据所学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故本题选D项。A、B、C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度。9.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

10、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材料反映出A. 宗法制遭到破坏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王室衰微,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冲击,故C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周天子地位衰微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学生对周代分封制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査点。关于分封制的认识,要分两个时期来看。在初期,有利于周朝疆域的扩大,“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有

11、利于现固周王室統治。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跟周天子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并逐渐形成诸侯国割据之局面不利干巩固统治10.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B. “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 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D. “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诸侯争霸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尊王”,周天子的地位在名义上得到保存,霸主并没有取代周

12、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故B项错误;“会盟”并没有形成新的国家,而是诸侯国之间确立了类似“联盟”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结合所学可知,“霸政”作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体系是分封社会秩序的一种变相的存在,“霸政”在“尊王”的前提下通过战争、会盟等方式客观上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故D项正确。11.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A. 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 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 说明

13、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12.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A. 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B. 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贵族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到战

14、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这说明贵族、封邑、禄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体现了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故C正确;俸禄制度并不能说明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士阶层,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到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创建稷下学宫,史载稷下学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到齐宣王时,“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

15、人。“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对稷下学宫,分析正确的是A. 有功于田氏代齐B. 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C. 褒儒尊学,儒学独尊D. “百家争鸣”的典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可以知道当时这些学者不论职务议论国事,发表言论,也就是让他们互相争辩,是“百家争鸣”的典型,答案为D。“有功于田氏代齐”材料没有显现,A错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夏代学校,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B错误。儒学独尊发生在汉武帝时期,C错误。14.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