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一历史开学考试.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93874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高一历史开学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高一历史开学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高一历史开学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高一历史开学考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下面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的 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B血缘关系C财产制度D地域联系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中国人心底 的情结。与此情结

2、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 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家国同构观念B. 孝敬父母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5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皇帝制瓦解B. 官僚政治形成C. 郡县制瓦解D. 贵族政治形成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 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 宗教色彩B. 神权色彩C. 宗族色彩D. 王权

3、色彩7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 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 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B.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 君主专制政体D. 中央集权制度8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 为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后,这个制 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制度。”据此分析可知

4、, 现在“省县制”的渊源是()A. 分封制B. 世官制C. 郡县制D. 朝议制度9“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1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 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 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11据资治通

5、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 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 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B.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1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13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 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

6、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14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B. 枢密院C. 参知政事D. 三司使15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 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A. 郡县制 B. 三省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16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 73 名状元

7、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 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 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 11 人,占 15.07%; 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 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 是()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17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 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

8、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 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18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 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下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C. 相权逐渐加强 D. 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 B. C. D. 20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

9、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A. 兵部B. 枢密院C. 内阁D. 军机处21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 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 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民主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

10、机构确立2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 A. 由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B. 由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轮流执政 C. 雅典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角色转换D.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2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复合而成。这说明古希腊强 调()A.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民事案件均由民众法庭判决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24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正确的有()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主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城邦的的特定产物A. B

11、. C. D. 25苏格拉底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 这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苏格拉底意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制是()A. 直接的民主B. 少数人的民主 C. 忽视执政者素质的质粗糙民主D. 不公平的民主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25 分)26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 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

12、部制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 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 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 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 “不变”的成因。(8 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6 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

13、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加以 论证。(11 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题 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 案CBBABCBCBBBDDBCADDDD题 号2122232425答 案ACAAC26、(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或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 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 分) “不变”成因:宗法制的影响;(2 分)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分封制的弊端。(2 分)(2)创新: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为补充、相互牵制。(2 分) 评价:通过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可以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4 分)(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2 分) 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4 分)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的行省制; 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任写五点得 5 分)-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