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3498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关注的三维目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试题:关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内容提要:本文以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为例,认为试题关注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较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 历史课程标准 理念 三维目标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在广东、山东等四个省区全面展开。2005年,广东省作为全国惟一的既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其试卷引人瞩目。2005年广东历史试卷仍沿用传统的三大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与三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

2、现代史)和三大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分值和比例有微调,材料解析题首次超过了问答题的分值;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的比重渐趋平衡,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模块制的特点;主观题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内容基本吻合,着重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教学重点;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趋向开放。这些都是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回应。我认为试题关注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较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命题是在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选拔和评价,引导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 一、“知识与能力”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3、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2005年高考结束,对试题普遍的反应是“简单、基础”。的确,“平和”是其主要特点。全卷没有偏题、怪题、难题,也没有超纲与错题现象。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考查的都是历史主干知识或主干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如选择题第1、2、3、4、6、7、8题、第9题(贫富差距)、第10题、第12题(

4、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第14题、第15题(经济发展速度)、第16、17、19、20题、第22题(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第23题(石油价格)、第24题、第25题都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主干知识,考查的角度也不刁不怪,内容不偏不怪,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情景内容题如第5题、第11题(国共关系)、第13、18、21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答题兴趣,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考查由过去片面强调能力又回归主干基础知识和回归教材的趋势,避免了“繁、难、偏、旧”的倾向,重在考查“新”、“活”、“浅”、“实”的内容以及与现实有关的内容,极富现实性,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注重考查材料处

5、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突出体现了对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材料解析题的分值比例(26%)首次超过了问答题的分值比例(24%),而且大多要求根据材料作答,不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如第26题、第27题的(1)和(2)小问、第28题的(1)和(2)小问。这与课程改革强调“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适应的。运用好知识、解决好问题的前提就是存储一定量的知识,运用就是提取、理解和分析存储的知识,从而组织好答案,这其实就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

6、楼阁。试题再新颖,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认知能力的立意对今后中学复习备考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有重大启示:巩固知识要回归课本;知识综合要宏观把握;发展思维要留有空间;关注现实要阅读报刊。二、“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

7、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创设材料性情景,加大材料类试题的比重(总分值占全卷的38%),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历史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考生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以及对材料的思辨、概括抽象能力,从文字史料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如材料选择题的第5、9、11、13、21题等虽然不是很难,但用意非常明显,引导考生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

8、文字史料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如第26题用材料补充扬州经济盛况,要求考生“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和“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题目规定“依据材料”,而不是“依据所学知识”,符合新课程标准不死抠教材的理念。这是考查“文献研究法”的掌握情况。如第27题中首次运用了“民意调查”等新材料,这种民意测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时代感强烈。考生从材料中得出“1912年的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认识,与教材“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大相径庭。这是考查“社会调查分析法”的掌握情况。这也体现了史料运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如

9、第29题“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和第31题“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体现了命题对历史分析评价法在历史学习中应用的思想。显然,这不仅是对历史方法的考查,学习方式上的改变,也在引导考生形成严谨的历史学习习惯。丰富的材料,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亲和力,有利于考生深刻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可以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历史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考查也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体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

10、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是衡量考生是否有毅力、有韧性、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

11、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和基本的人生观的认识理解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精神的范畴,其优劣好坏的考查基础是实践。通过实践的量化,方可对之作出定性的评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纸笔的形式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检测考生的这种“实践的量化”,但考生面对考题作答则是一种实践性的行为,在其作答的过程中,必然有其“精气神”的活动。所以,只要试题本身编拟得好,有意为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的

12、。如“中共中央声明”题(第11题)、“资本家说”题(第13题)、“主流民意”题(第27题)等,都是旨在“考”出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探索,引导考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关注,注重考查考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是十分自然而妥帖的。体现地方特色,发掘乡土历史资源,加强地方区域史的考查。这显然是地方自主命题的特点。广东省也不例外,试卷设计了与三个广东省籍(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有关的选择题(第6、8、9题)等,这样的试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立意好,形式新,将落脚点放到了培养和激发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第29题“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

13、的?”和第31题“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设问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给了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通过设问“你怎样”来体现考生的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非选择题的评分更具有开放性。如第26题强调“能精炼、准确地摘抄原文者,同样相应给分”,第27、28、29、30、31题都强调只要言之有理、大体一致就可酌情给分,第27题甚至说明“如学生有所发挥并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至2分,但本题最高不得超过13分”。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这就为考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而且也能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有利于考生的心智发展。从某种角度看,历史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它会体现出多样化,对它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多

14、元理解可以改变考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取非此即彼的单一模式。第27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现的主流民意的原因”与第31题“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使考生在组织材料作答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资政教化”、“古为今用”、“知古通今”的功能和价值取向。试题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挖掘以史为鉴的功能。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对考生关注国情、社会、民生、关注世界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学科社会价值的体现,使考生深刻感触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有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历史教育的责任,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历史

15、教育的责任,作为有导向性的高考命题,理所当然要树好榜样。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课程标准应该作为制定考纲的依据,高考改革也必然要关注课改。通过高考考试方式和命题改革,使高考与中学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使高考真正成为课改的延伸。我们欣喜地看到了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考试过后,所有考生皆大欢喜,成就感溢于言表,彼此愉悦相告,虽说不一定人人成功,但可谓倾情成功教育。考生长期形成的畏学惧考思想一考而光,自信心理顿时萌生,促发了能

16、学爱学乐学的精神,实属快乐教育或健康心理教育。考题水准既有利于选拔又注重“双基”的考查,考生不论升学深造还是走向社会,都能应对自如,这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成果。试题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考生,合适难度包含着胜似言表的鼓励,赏识教育的意义尽显其中。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摒弃了“繁、难、偏、旧”的倾向。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辅相成,高考改革是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方式的改变有明显的引领作用,必将在更深入的层面上体现新课程理念。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内容美、理性美,但卷面比较呆板,这是200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不佳倾向,全卷均为文字题,没有一道使用地图、图画或表格的题目,抛弃了历史学科图、文、表并茂的特色,难以体现全面考查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2004年有所改进,第26题引用了唐朝长安城、北宋东京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但设问简单呆板,答案过于简洁,且分值高,区分度不高;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