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东师2020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转离线考核--

上传人:1389****087 文档编号:12893459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案-东师2020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转离线考核--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答案-东师2020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转离线考核--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答案-东师2020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转离线考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案-东师2020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转离线考核--(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线考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整答案附后)满分100分一、内容理解(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答黍离的思想主题。2简答离骚主题的要点。3论析杜甫登高诗的抒情风格。4宋之问诗中的 “恨长沙”有何深意? 密封线二、艺术析论(每小题15分,共60分。)1论析离骚运用比兴手法的特点。 2举例说明吴均赠王桂阳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3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谈李白歌行的重要特点。 4吴均与宋元思书的写作特点。温馨提示:完整答案附后 复制下一页的答案到你的原卷离线考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满分100分一、内容理解(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答黍离的思想主题。答: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

2、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百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度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知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道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

3、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版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权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现作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2简答离骚主题的要点。答:离骚 表达了美好的政治追求。抒发了作者诚挚的爱国情感。表明了作者坚持理想的做人原则。3论析杜甫登高诗的抒情风格。答:一诗,该诗典型地体现了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始终为诗歌选家和爱好者所倚重。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阅读与 教学实践,谈谈对杜诗这一诗歌风格的粗略见解。 所谓沉郁顿挫,是指诗歌的内容

4、与形式的风格特点。“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 之意,偏重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偏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 波澜起伏之意,偏重指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连在一 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 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年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 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 倒,感情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 他的儒家

5、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 沉,变得低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0343864回起伏。”“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 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杜甫思想感情的沉郁,正是 通过顿挫这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宋之问诗中的 “恨长沙”有何深意? 答:贾谊被贬到南方,满腹牢骚悲愤。宋之问被贬到南方,虽然感到非常痛苦,但是还不敢怨恨。反映作者怕北归无日、葬身岭南的凄苦心情。密封线二、艺术析论(每小题15分,共60分。)1论析离骚运

6、用比兴手法的特点。 答:长诗离骚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全诗共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重点,是抒情诗的高潮。诗中主人公在太空中遨游,突现诗人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又回到苦难沉重的故国大地。那千缕柔情的乡国之思,故国之爱;那百折不回的抗争精神,持守和实现“美政”的时代使命感,在抒情诗的高潮中完美地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 比兴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离骚之前诗经已经大量而普遍地运用了比兴。例如“硕鼠硕鼠,勿食我黍(魏风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婪狠毒的剥削者;“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邶风新台),以戚施比喻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以上为比的一般情况。用兴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

7、关雎),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象征和烘托君子淑女美好的爱情。这些比兴形象而贴切,含蓄而富于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多是单一和孤立的,即在一首中往往都是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比另一个事物,或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为另一个事物起兴,所以诗歌形象和意境未免稍嫌单调和狭小。屈原一生,在抒发他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感受“自铸伟辞”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比兴的内容,提高了比兴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屈原对于传统的比兴方法的发展,不仅在于同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物象,而且在于赋予它们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内容,同时使这众多的物象具有和谐统一的特征。 屈原通过比兴把众多的物象与政治道德

8、上的是非善恶沟通起来,赋予它们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从而使得诗歌艺术形象既富于具体感性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屈赋中,常以恶草臭物比奸佞小人,以香花芳草比贤臣贵良。这些物象本身在性质上是对立的。但又同属草木类,而且都是楚国的特产。这样就可以通过完整统一的形象表现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的不同本质。此外,象征理想的神女美人与象征追求精神的乘鸾驾凤;象征用贤为治的车马征行与象征法度修明的规矩绳墨等等,都具有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这一切充分说明屈原在“笼天地于形内,摄万物于笔端”的构思过程中,文思驰骋,想象飞腾,但绝不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是根据严格的审美标准加以选择和

9、提炼。原来“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王逸楚辞章句)在巫风弥漫的社会风气中,原始神话得以广泛流传,在神秘的宗教生活中,那接通人神的灵巫便成为主宰人们精神生活的权威。早期宗教与古老的神话密不可分,它们给了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屈赋的比兴与诗歌艺术形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是诗歌形象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悲回风和离骚中同样都有运用比兴方法来反映群小当道,贤良退引的内容,但是由于两篇诗歌主题的不同,通过比兴塑造的诗歌形象也各有特点。悲回风写道:“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诗人把楚国的黑暗政治和忠奸不可同道的现实通过鸟兽鱼龙和草苴在秋

10、冬季节的变化反映出来,这与全诗抒写诗人在秋冬季节的生活感受的思想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号群”、“不芳”、“自别”、“隐其文章”的景象与秋冬肃杀、万物“陨性”的悲愤抑郁基调十分和谐。因此,诗歌形象完整统一,并充分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在离骚中诗人这样写道:“椒专佞以慢滔兮,椒又欲充夫佩帏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兮,芬至今犹未沫。”就基本内容来看。这些诗句与上面引悲回风的诗句是大体相同的,但诗歌形象和感情色彩都迥然有别。它的“椒”、“椒”为比,与离骚多用草木比忠奸,贤不肖在总体上相统一,而“佩帏”、“兹佩”与“离骚”中多有服饰车马又完全相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离骚虽也有愤懑不平之慨,

11、但终究不如悲回风来得强烈和绝决,与此相适应的是,它所选择的物象也远不如悲回风中那些物象忧郁深沉和激荡不安。 可以看出,屈赋比兴从不游离于全诗之外,而与诗歌的其他部分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止是表现在主题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感情基调上,甚至表现在色彩和气氛上。 屈原根据赋比兴各自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优长,并使比兴与赋巧妙结合,虚实相生、取得了出神入化的艺未效果。 赋比兴作为三种诗歌手法各有其特殊的要求和作用,但它们不能截然分开,彼此对立,“赋比兴非判然三体也。(郝敬毛诗原解),所以很多诗人都是将三者综合运用来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在这方面屈原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离骚开始部分写人世生活(

12、女诗人品德修养和楚国的黑暗政治情况)后面写天国神游。怎样把这天壤之别的两种意境统一起来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为了使二者协调起来,屈原根据内容的需要将比兴与赋分别运用,使它们彼此互相映衬,巧妙结合。如写天国神游部分基本上是用直接正面描写的赋法。在这一部分,诗人放开如椽巨笔,挥洒琳漓,绘声绘色,形象具体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奇异变幻、神采飞动的天国图画。而对开始部分的人世生活,则没有按照人世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写,也就没有运用赋,而是采用具有神巫色彩的物象去进行比兴,即用形象的譬喻比附和象征。例如写诗人的形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态。扈江离与辟芷兮,纽秋兰以为佩。旧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

13、搴阶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是坚持理想,博采众善,及时自修的诗人的崇高形象。正是这样的形象才与后边冰清宝寒的天国生活一致起来。 可以看出,离骚中诗人升天入地,上下求索,神思飞驰,往观八荒,诗人在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时间内大起大落,是与比兴的方法给予他的极大自由分不开的。 2举例说明吴均赠王桂阳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答:吴均的赠王桂阳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3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谈李白歌行的重要特点。 答: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

14、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

15、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