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93406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说明:试卷满分100分.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7页,第II卷为第8页至第10页。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共48分)(本部分包括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

2、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

3、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2.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 种植五谷B. 精耕细作C. 铁犁牛耕D. 男耕女织【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的是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由“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项包含在B项之中。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

4、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

5、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以上变化表明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 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 专制皇权逐渐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三公九卿地位的下降,也反映了专制皇权逐渐的加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古代中国家事与国事一体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布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布局的变化而非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

6、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

7、ABD项。6.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

8、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色彩。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

9、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8.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

10、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

11、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10.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

12、期开始参与国是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内阁制。11.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

13、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 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明朝时期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比较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的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重农”的信息,而且材料不能体现严格的“抑商”措施,故B不符合题

14、意;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12.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 经济作物的扩大D.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答案】B【解析】康熙统治后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当时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米价非正常上涨,故B正确;经济作物的扩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人口增长是米价正常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非正常上涨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1

15、3.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映出当时山东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烟草进行销售,即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而非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选项A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手工卷烟技术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经济解体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A.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B. 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 中国的传统经济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