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91419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梅州高一历史期末考试.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

2、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

3、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A.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C. 藩镇割据的管理模式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此

4、背景下,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藩镇割据是在唐中叶后出现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3.唐朝时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宋朝时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经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到明朝时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

5、,全部决策权在皇帝。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 皇帝可直接章承六部职能B.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C. 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D. 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独揽,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B选项符合题意。丞相被废除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并非皇帝承接六部职能,A选项排除。明朝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C选项排除。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与材料无关,而且明朝时期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4.汉、唐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大多是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比较集中,而宋朝则创建了“路”

6、这种行政区划,它以交通线为主干来划分区域,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统治范围B. 提高行政效率C. 密切经济交流D. 加强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创建了“路”这种行政区划,它以交通线为主干来划分区域,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权力,D选项符合题意。北宋疆域小于汉唐,这一建制不是为了扩大统治范围,A选项排除。“分而治之,相互牵制”显然和提高行政效率相矛盾,B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行政机构的演变,密切经济交流并非主要目的,C选项排除。【点睛】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道实

7、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余年。5.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B. 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C. 行省在

8、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元代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说明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故C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说明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说明行省设置不是偏重于其经济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故D项错误。6.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

9、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此举A. 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D.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标准是孝廉,因此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这一政策显然是为了选拔人才而采取的措施,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的说法属于察举制的弊端,不是最初的目的,A选项排除。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B选项排除。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D选项排除。【点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

10、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7.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

11、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 列强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C. 清政府幻想继续“闭关锁国”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可知清政府幻想继续“闭关锁国”,C选项符合题意。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体现在外交机构的设置和驻外大使的派出,A选项排除。列强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

12、主权与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史实相冲突,D选项排除。9.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从近代化史观看,这种会审制度A. 有利于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C.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D. 导致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会审制度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给予外国人司法特权,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的会审制度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3、,不利于中国司法近代化,A选项排除。会审制度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与传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无关,B选项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排除。10.有学者评论说:“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他评论的依据是A. 金田起义的爆发B. 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C. 拜上帝教的创立D. 资政新篇的提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和脱离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最终走向破产,D选项符合题意。洪仁轩并未参加金田起义,A选项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与洪仁轩无关,B

14、选项排除。洪秀全拜上帝教,C选项排除。11.近代学者徐兆玮在其辛亥日记卷中记载:某人曾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一直销路不畅,但改名为共和杂志后变得抢手。这些现象反映出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 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 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民国初期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粹学报一直销路不畅,但改名为共和杂志后变得抢手”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政治较为关心,C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的功绩主要体现在结束君主专制

15、制度,B选项排除。民国初期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解放,D选项排除。12.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A. 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B.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C.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D.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决裂,具有革命的色彩,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故C项错误;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D项错误。13.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反映的是A. 中共一大的召开B.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 “八七会议”的召开D. 遵义会议的召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