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0892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两汉以后,各封建中央政权往往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如西汉十三部州刺史、唐朝前期的十道采访使和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据此可知,这些设置A. 有力地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B. 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D. 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秦朝的郡监御史和宋代的州通判,二是在

2、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而后者设置独立于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就能让监察官专以举劾和纠察地方官员得失以充当皇帝耳目,从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又可减少地方行政官员的干扰阻扰,有利于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发挥监察职能的制约作用,B项正确。A项表述夸大了监察官员的作用,排除;虽然设立监察制度,但并不能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C错误;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不符合事实,D错误。2.在秦朝始皇帝时期,有武臣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建成侯赵亥,武昌侯成,武信候冯武择。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据此可知A. 仍然推行了分封制B. 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C. 建立了君主专

3、制D. 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说明秦朝受传统制度分封制影响,B正确;“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和传统的分封制下诸侯拥有封地不同,A错误;材料与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度无关,排除C、D。【名师点睛】秦朝虽然实行郡县制,但仍然封候,说明秦朝仍然受到历史传统分封制的影响。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4、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4.史载,雍正朝规定,朝廷的

5、高级官员,对“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之事,都可用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官制得到了逐渐完善B. 清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D. 皇帝的决策方式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材料“朝廷的高级官员”“用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说明清雍正时用“密折”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A项是C项表现;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方式没有发生变化。点睛:材料“朝廷的高级官员”“用密折先行奏闻

6、,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是解题的关键。5.伯里克利说“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有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B. 对个人利益极不重视C. 重视培养公民参政意识D.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答案】C【解析】材料要求公民必须有参政的意识,“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说明雅典对于不参政人的鄙视,故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鼓励公民参政,并不是强制,故和项以及项均错误;6.在古罗马法中渗透着一些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自

7、由等。下列可以作为该观点证据的是A. 十二铜表法:“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B. 十二铜表法:“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C. 民法大全:“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D. 民法大全:“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A项无法体现公平和平等,因此错误;B项体现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不公平,因此B错误。C项正确,体现的是理性、重证据、重行为等理念。故选C;D项体现专制的思想,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7.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

8、,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C. 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说明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D项正确。光荣革命不是历史的倒退,题干中的使用“反革命”的说法是为了说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是为了贬低光荣革命,排除A。在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无

9、法与议会制衡。英国宪政的核心是人民主权,不是内阁制度,排除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8.负责起草独立宣言杰弗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上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A. 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B. 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 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史料都有独特的背景,要结合背景进行史料的批判,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回忆录

10、、书信等属于二手史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尽管具有主观性,但不一定没有可信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 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反映了德

11、国皇权为实、立宪为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说明了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故本题选A。B错误,德国不是君主专制。C错误,材料重在强调它的局限性。D错误,皇帝享有最高权力。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0.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

12、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清政府不打算按照条约办事到清政府严格按照条约办事,同时也要求对方也要按照条约办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进步,即清政府的外交是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所以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而非其他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11.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

13、乌托邦”是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C.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非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

14、的理想恰相对”,联系所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1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A. 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B. 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C. 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D.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表明封建专

15、制的影响力仍很大,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1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展,故维护主权、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这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故C选项正确;当时晚清政府进行戊戌变法,没有再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故B选项错误;西方的“主权”思想在中国传播,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故D选项错误。故选C。14.当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