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90311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景观包装的回应【摘 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同于欧美的独特性,整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同步的、统一的整体,东南沿海与西部内地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不同大小的城市之间发展也存在着巨大差别,这些差别不仅反映在发展规模上,同样反映在生活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上。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的变化与差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和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从中国经济转型到发展近30年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自觉成为现代艺术的普遍表征及艺术家的观念所在,当架上绘画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时,这不仅是艺术家主体观看的作用,

2、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这种社会变迁的回应。 /1/view-7017903.htm【关键词】架上绘画 西北地区 改革开放 乡土现实主义 民族性 西部精神引言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后的5年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2001年至2008年入世中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到发展近30年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化,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城乡关系开始由原来的乡村围绕城市和乡村供养城市的关系,转为城市经济辐射乡村,城市文明带动乡村的新型关系。在此背景下,当代

3、中国的文化艺术热点,开始围绕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城市消费而展开,这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从90年代开始,具备了更加广泛的影响整个中国社会活动的倾向,比如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现代城市的影响力日趋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城市作为聚居地的地理上的意义,同时还表现为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开始向周边地域及乡村的辐射与渗透。无论是生活在城市或者乡村,作为人的情感和感觉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城市文化的建设,无疑也转移了艺术家的视线,创作题材的转变是对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回应,一些艺术家开始介入城市。1 城乡变迁下的西北地区架

4、上绘画1.1 乡土现实主义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为摆脱*影响,整个国家的艺术界都试图大胆突破艺术禁区,艺术家们积极探索实践经验,面向现实,从生活中获得真切感受,努力在创作实践上摆脱陈旧模式来回归艺术创作正确道路的方向。“乡土美术”思潮应运而生,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都是当时经典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多以中国农村或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这股形成于80年代初期的乡土现实主义的绘画思潮是新时期艺术中最早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思潮之一,它不仅在主题上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即将过去的历史时期的反思,在风格上也较早地反映出油画语言在技术上的独特魅

5、力。架上绘画中的新古典画风就是在对这种语言技术特征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反观此时期西北地区的绘画创作,却以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崭露头角,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在这有着多民族构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背景下,孕育出张介平、杨鸣山、娄溥义、陡剑岷等一批知名画家,此时期的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形成了区别于当时的乡土现实主义以及中东部地区的绘画样式和语言风格,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西北地区本土文化的自觉性,它表现在绘画题材的广泛和地域情感浓厚;二是同时期西北地区的美术家在其作品的形式语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写实的现实主义样式与西北地区的传统艺术元素如敦煌壁画艺术、民族艺术元素中的装饰效果相

6、结合在一起,在西北地区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影响下使得绘画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倾向,形式明快,色彩表现单纯兼具张力。1.2 城市化进程中东西部差异下独特的艺术景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国家追求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与经济全球化的外力的双重作用下,以城市的大规模扩建以及市民消费在中国大地上展开,就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城市无处不在,即使在物质性上并非如此,至少是社会现实,现代社会中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形态,其中大部分仍然延续了某些显著的特点,如人口集中、建筑环境优先于自然环境等。这种剧变反映在城市中就是景象打造出一个公共的环境空间,也造就了现代人的内部心理景观。事实上,现代绘画中的许多作

7、品就直接取材于街景。无论主题如何,城市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这使得“乡土”一去不返,譬如80年代初部分乡土写实画家创作主题的转变就证明了这一点。这部分画家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其作品中最初表达出的艺术情感都带有宗教信徒式的情愫、真诚而执著。但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那种富有乡土情感的质朴开始慢慢消褪,80年代对乡村题材的表现看似一种乡村自觉,实则还是一种城市自觉。乡土现实主义时期的画家罗中立在继油画父亲等乡土题材的作品之后,创作了一系列以巴蜀山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描绘出许多具有浓厚的原始主义倾向的乡村景象,作品质朴而神秘,有评论家称之为“后乡土”。这种“后”与其说代表了一种继承和延续

8、,不如说是一种都市自觉,意味着转换,虽然仍是乡土题材和语言,但却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关怀,而是一种基于现代生活背景下的对于传统乡土的记忆与怀旧,这种对乡土的关注或者坚持,已非昨日的乡土,而是开始通过都市文化的眼光和都市时尚的语言去进行观照。2 西北地区架上绘画对城市化进程的回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同不同于欧美的独特性,整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同步的、统一的整体,东南沿海与西部内地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不同大小的城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差别,这些差别不仅反映在发展规模上,同样反映在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上,城与城之间、城乡间的变化与差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和人生活方

9、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城市自觉成为现代艺术的普遍表征及艺术家的观念所在。所以,当架上绘画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时,这不仅是艺术家主体观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这种社会变迁的回应。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城市为题材的架上艺术作品,譬如画家叶永青、张晓刚、毛旭辉的个人作品以及浙江“85新空间”展览的作品,都是以城市生活和个人生活经验为主的绘画作品,作为西北地区,其绘画创作活动以及架上绘画无疑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现代艺术思潮的很大影响,但也有着不同于当时风行的“后乡土“以及中东部地区的现代绘画视觉样式和语言风格的艺术现象在发生着。西北的省会城市兰州,这座全国较早介入当代

10、艺术实践的城市,与率先开始经济发展的中东部地区不同,80年代、90年代的兰州经济上不发达,但恰恰与经济的不发达相对应的是活跃的现代艺术活动现象。二者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尤其是1985年前后是兰州现代艺术展示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又称“鸽子”画展的“小星星美展”,画家们展出了一些具有新形式意味的绘画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自由创作的清新空气。“85新潮”时期,兰州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现代艺术展览“八五?八新艺术展”,艺术家曹涌、成力、刘新华、杨树峰、梁宗孟、刘正刚、杜瀚陀、马云飞、范炳、刘小棣、王向平、梁肇光等展出了他们的装置、拼贴、绘画及摄影。与80年代前后的乡土写实画家不同,这些最早介入西北地区

11、现代艺术的是一些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生的画家、艺术家,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业背景和生活经历,但大致相同的是这个时期的画家少有乡村生存的经验,他们基本成长在城镇,大多有学院的背景,又适逢改革开放的大潮,这导致他们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以往大有不同,他们的艺术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整个80年代,“在偏远的西北地区的城市中,能够坚守这样一批执着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文学、批评、诗歌、书法、设计、等领域构成了与其文化极不协调的图景,兰州当代艺术在它自身环境里有着特殊的行动轨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西北地区包括兰州的现代艺术家“大迁徙”,根

12、本目的是要摆脱封闭的艺术生存环境,前面提到的画家刘正刚、刘新华等先后迁居北京,杨树峰、曹涌、杜瀚陀等去了国外,王志刚、由旭声、刘小棣又先后调往外地,驻守在兰州的现代艺术家已越来越少。现在回头反观整个80年代后期发生于西北地区的这场美术运动,实际是哲学意义上的对现代形式建构的探索,表达了开放形势下的新的社会心理结构。这时期的艺术家敏感于城乡间的变化,开始把目光从乡村转向城市。但是,中国乡土现实的局限终使得都市艺术未能大面积出现。但就是这“对当时开放形势下的新的社会心理结构的关注”,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的美术活动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影响的最初回应。结语改革开放30年以来,西北地区美术的发展与活跃,明显地改变了中国美术的时空格局,时至今日,其独特的人文与艺术资源仍在吸引着各地区的艺术家纷纷“西行”,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架上绘画精品,深深影响着中国美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和推进,不仅为更多艺术家新的“本土西行”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更是为本土文化走出西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参考文献1田卫戈先生编著.兰州记忆兰州现代艺术历史回顾.2黄宗贤.历史与本土:大开发视野中的西部美术.3鲁明军.中国艺术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