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89253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3必修2 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

2、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教材分析: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

4、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

5、展。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新课导入导入一: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导入二:师:谈到商业,同学们必然有疑问,商业是从哪来的呢?下面大家看一段材料:材料:中国之

6、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材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系?师:商业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么古代商业是怎样发展的?有何特征?一、古代商业在各历史时期发展的概况。(一)先秦时期:商业兴起1、商周表现:“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 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例:国语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商周( ) (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府的所得而生活)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者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D、 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2、春秋战国: 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为什么我们把善于

7、做生意的人称之为商人?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商朝商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贝币)。今天与商业有关的财、贷、债都与贝有关。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可讲双向互赢的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如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

8、都是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材料: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商人刀闲,听说秦国的丝绸价格很高,于是带着一批丝绸货物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逃过军队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秦国,心想可以大赚一笔,但谁知秦国的尺寸比齐国的大,所以尽管是高价出卖,仍然没有赚到钱,只是拿到了本钱,本想在秦国继续做生意,但是秦国政府又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最后返回齐国时,已经是身无分文。思考:(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影响商业的发展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稳定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金融:货币及货币制度是否完备 政府的政策 交通(国内外)是否便利(二)秦汉时期:商业初

9、步发展 问题1:秦汉时期商业为什么得到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问题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有何表现? 市:在城市特定的位置设市城市:出现著名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临淄纺织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又有鱼盐之饶,人

10、口稠密,是齐鲁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发达。 探究一: “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坊”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城市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材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 木兰辞问题1)从上述诗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反映什么历史现象?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阅读课文13页唐朝长安城平面图问:唐朝对

11、市的设置有什么限制?想一想:与唐朝相比,北宋时期市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宋朝以前“市”的特点(唐为例)1、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官府设官员进行严格管理宋朝以后“市”的特点(宋为例)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三)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表现:城市繁荣: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金融:出现邸店、柜坊、飞钱对外贸易繁荣: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对外交通发达。探究一: “市”的形成与发展知识拓展:古代“草市”的特征及历史

12、意义。1、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2、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市镇),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唐诗里有不少反映草市情景的句子,如草市迎江货、草市多樵客。商业活动场所变化趋势:先在城市,后在农村发展;先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探究二: 城市的发展1、古代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2、繁荣的南方城市:扬州、成都等问题1)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13、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问题2)城市发展有何趋势?(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结合“学思之窗”)理解柜坊和飞钱柜坊和飞钱出现的时代: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有何作用: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四)宋元时期:商业繁荣表现:两宋:商品种类增加;交子;商税是重要财源元朝:大都是国际化大都会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

14、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境辨史:唐玄宗时期,儒生孙仪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200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带的200缗很快就要用完,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五)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繁荣思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表现:(1

15、)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正常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