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8606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五次月考 2.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涡阳县一中2018级高一年级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A. 原始社会

2、末期B. 西周时期C. 战国时期D. 明朝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西周时期“六谷”和“六畜”都已经出现了。A不符合历史史实;CD晚于西周。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六谷”、“六畜”【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地域差异角度:南稻北粟格局。农业结构角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角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经营方式角度: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济重心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生产力角度: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

3、施不断进步。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

4、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3.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A. 耧车B. 翻车C. 曲辕犁D. 筒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对这种农具的描述是“评

5、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说明它是一种对土地进行操作的农具,因此排除了B、D选项,他们没有直接对土地进行操作。再根据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它讲述的是一种犁地的工具,因此排除A选项,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4.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 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 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 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答案】B【解析】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

6、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B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小农经济非常脆弱;C项太过绝对化,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 趋利避害B. 扬长避短C. 量力而行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是要尽最大努力经营田地。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故D正确;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都不是材料中

7、主旨信息,A和B项错误;量力而行是对于材料中意思的曲解,故C项错误。【点睛】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它是建立在生产工具的进步的基础上的。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而产生,精耕细作保证了古代粮食的产量。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农业的其它特点也需要掌握。6.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依据材料“织室,在未央宫”、“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

8、结合所学可知,东、西织室是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A、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井田制的瓦解C. 冶铁技术的进步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的进步,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手工业炼钢和淬火柔化技术锯子等,因此选C.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8.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

9、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A. 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B.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商人态度的变化,以前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愿意与商人交结;现在羡慕商人的资产雄厚,很乐意与商人交朋友、结婚姻,认为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财富。商人也是“傲然自得”,从侧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士大夫愿意与商人交往,不能得出道德败坏的结论,A

10、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商人势力的增强,没有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C不正确。9.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A. B. C. D. 【答案】B【解析】扣住时间“西汉”,“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在唐宋后;统治者推行的不是重商政策,而是重农抑商政策,故不正确;缎的热

11、销与否材料无从体现。材料中反映的是汉代长安的发展,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故说法正确,排除ACD。故选B。10.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唐朝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年年逐利西复东”反映了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但这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

12、体现商人好逸恶劳,故C选项错误;“商人赋税沉重”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有两点:一是提取材料信息,这一点学生基本可以做到,二是抓住设问词“本质问题”,A选项显然不属于本质,故排除。11.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B.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C. 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观点认为田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这一思想显然受到古代重

13、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土地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不是说明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涉及该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在中国古代,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人们思想上“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理念,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主张工商皆本的理念开始出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典型的代表就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需要把握。12.“(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仍照故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

14、说明A. 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 清政府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C. 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 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固,故沿袭明末的对外封闭政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的认识;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继续实行对外封闭政策,并未推行开放派的主张;D选项并未完整的反映材料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

15、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入侵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题目问的是“最根本的原因”,A属于外因,排除;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排除C;D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源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故B符合题意。14.(0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 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 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 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加之关键词“人类文明”。15.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