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88573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钦州第十五中学高一历史份考试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C.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D.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管辖而取消了西南地区的官吏被当地人所世袭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进行统治,所

2、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改土归流”2.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取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得正确;提取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以看出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排除。故本题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3.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了探究,并准备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错误的是。A. 趣谈周公与宗法制B. 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 论明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均正确,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清代没有丞相,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知道明太祖废除丞相是解答磁体的关键。4.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策略是A. 分割宰相的权力 B.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政事堂提高办公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君权;宋朝增设

4、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二者的共同策略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故答案为A项。宋朝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排除B项;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唐朝时期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办公场所,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

5、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5.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编户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6、“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察举制。AB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钱穆把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

7、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不是“最准确”的理解,排除;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汉是如何践行的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郡县制C. 察举制D. 监察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故答案为D项。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

8、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对官员的监督制度,排除B项;秦朝没有实行察举制,排除C项。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联系所学可

9、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

10、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9.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

11、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D符合题意。A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沿革10.“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

12、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理奏章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题干中“洪武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知,其描述的是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理奏章,故选A;古代皇权集中,官员不可参与决策,排除B;执行职能属于六部,排除C;监察百官并非大学士职务,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考生识记史实的能力。11.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

13、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明朝皇帝懦弱B. 明朝推行内阁制度C. 封建专制制度D. 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成立之后,明朝统治者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因此其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根源,故排除这三项。12.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 唐朝皇帝运用

14、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内阁的设置实质上并不是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C符合题干要求;ABC说法正确的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度的形成【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

15、强化的产物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