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88415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2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2、 C国家走向统一 D原始自然崇拜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4.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

3、是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

4、,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 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 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 搜刮财富D. 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8.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9.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1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

5、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11.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12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

6、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13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1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A坊墙倒塌以后

7、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15.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宋史中也曾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 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16.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17.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

8、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A. B C D18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

9、经济而生存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19.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思想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工细作”的特点20.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 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21.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

10、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2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3.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 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

11、收入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24.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25.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A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C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2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12、”。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28.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

13、闭关锁国”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29.“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C. “海禁”政策的恶果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30.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

14、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3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工业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