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8324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三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强化训练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3题。1.统一战线的本质含义是( )A.利用各种力量为我们的目的服务 B.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服务于我们的目的C.团结各民主党派,反对共同的敌人 D.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针和政策2. 1938年11月,毛泽东指出:“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实行互助互让是必需的,为了更好的一跃而后退,正是列宁主义。”下列史实能说明中共在抗战时期为了长期合作而作了“让步”的有(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中共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政策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中共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

2、族政权A. B. C. D.3.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战线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 B.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C.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4.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 )A.共产国际的影响 B.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C.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 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5.毛泽东在论及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时,提出要“和为贵”;要“退避三舍”;要“礼尚往来”(对挑衅作坚决的回击)。上述原则提出于( )A.国民大革

3、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战相持阶段 D.全面内战爆发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 C.阶级斗争扩大化 D.“左倾”错误的发展和危害7.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A. B. C. D.8.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 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消费者都能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9.当前中美关系

4、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10.美国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奉行经济全球化政策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11.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B.首先要考虑地缘关系C.国家制度是确定朋友与敌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12.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的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B.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C.维

5、护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 D.维护美国的农业生产者和工商企业的利益13.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表明(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中美两国的利益是共同的 经济利益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 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A. B. C. D.14.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15.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16.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

6、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问题”17.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 )不结盟政策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一边倒与一大片对外开放A. B. C. D.18. 90年代中国外交反对的对象主要是( )A.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B.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和侵略扩张行为C.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回答1920题。19. 19世纪末,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7、( )A.国内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B.取得巨额战争赔款 C.殖民地市场广阔 D.积极采用科技新成果20.下列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兴起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生物进化学说为中国近代前期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C.19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D.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成就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回答2122题。21.下列各项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许多工业的新发明源于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明B.交通运输工具革新的突破首先出现在美国C.改良型蒸汽机的发明使工厂应运而生 D

8、.机器的应用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开端22.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C.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回答2325题。2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发展迅猛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4.下列陈述,未能正确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的是( )A.一些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B.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全面衰退C.靠股息过活的人数增多 D.通过

9、特权垄断组织获得巨额利润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是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A、B两项含义接近,但A项表述不完整。C项属于共产党在特定时期的任务,D项属于特点。答案:B2.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理解为“让步”比较容易。关于中共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的政策,属“让步”的表现。但要知道,它不是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内容虽然接近,都属于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但政策内容性质不同,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主要是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而中共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主要是为

10、吸收党外人士参与边区政府,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3.解析:本题是一道对干扰项设计颇有力度的试题。从题干和B项“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的关系看,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是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和条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直接目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明显错误。答案:A4.解析: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解答该题关键是正确把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即在特定的情况下,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可这并不意味着阶级矛盾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立场的改变。答案:C5.解析:从材料中看,毛泽东提出的是一种有让步、有斗争的策略,显

11、然这是在抗战相持阶段采取的方针、政策。答案;C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历史事件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能力。A、B、C三项所述问题都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具有危害作用,可决定这三项所述现象产生的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和危害”,所以,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看应是D项。答案:D7.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时间限制,即冷战时期;一是内容限制,即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按时间限制条件看,都符合;按内容看,不属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故答案选C。答案:C8.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语“经济贸易关系”,中国能否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与中美经济贸易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

12、系,而且事实上也没有能引进最新科技成果。答案:C9.解析:该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四个选项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题意。可只有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答案:B10.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主义更加恶性发展,在对华事务上,美国仍坚持霸权主义行径,坚持冷战思维,对中国实行挑畔和威胁。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便是美国霸权主义面目的一次大暴露。答案:A11.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论是中美关系,还是世界其他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改善或发展,都取决于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两国都有其共同的利益要求。第6题、第7题也

13、同样考查了这一问题。答案:D12.答案:B13.答案:D14.解析: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则是新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外交活动的表现。答案:B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直接表述的史实的认知情况。只要学生掌握有关国际会议及外交方面的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A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发展问题。但由于殖民主义国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阴谋挑拨部分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

14、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万隆会议有搁浅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答案:D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四五十年代的外交政策,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答案:A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殖民主义在90年代已完全瓦解,由此可排除A、C项。答案:B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忆再现基本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美、德、日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尽相同,A项符合美、德,B项符合德、日,C项直接排除;符合三国共同的选项只有D。答案:D20.解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理解掌握基本历史线索的能力。解题用肯定法,可联系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就已产生的内容判断A项符合题意。C、D两项属世界科技文化史内容,B项要联系戊戌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