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2888158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教材课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一) 政治领域部分.“家天下”始于禹还是启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新教材)写道:“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里有个问题,“家天下”究竟是从禹还是从启开始的呢?其实,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有的学者认为,“既然禹已建立了夏朝,那就意味着在禹的时候已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来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因此,禹建立夏朝就标志着家天下局面的出现。而禹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只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有些学者则认为,“禹即位号称天子,实际仍是一位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国家

2、的君王,夏启即位破坏了军事首长由部落联盟酋长会议推举产生的禅让制度,首领职位继承原则由推选变为选子,执行酋长会议意志的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开始变成国家的君王,夏启即位是一件标志着中国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大事”。 也有学者认为,“无论禹把王位传给了伯益还是直接传给了启,他都是中国历史上成功地培植家族势力、让家族势力把持国家政权的第一人。从这个角度说,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或者是公天下向家天下过渡是发端于禹而完成于启。”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问题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主流观点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

3、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的剥削。 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高中新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种观点写的。不过,教材也列举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种种弊端,如皇帝独断专行,官场因循守旧,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等,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琦善的评价问题 对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妥协投

4、降,旧教材也曾指责琦善有“妥协行径”等。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第一,琦善是强烈主张禁烟的官员;第二,说他诬陷林则徐,缺乏必要的史料依据;第三,年月至年月琦善共向虎门派兵名,另雇勇名,说他拒不发兵援助关天培,不能成立;第四,琦善确有允英人“寄居”香港之意,而无“割让”之举,且非为“私许”,是有奏折的。总之,“卖国”罪名不能成立。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仅概述了琦善在广东的活动,没有将其评价为妥协投降的大臣。 .义和团运动问题 高中新教材对义和团运动作了淡化处理,仅将之作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而提出来。学术界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通常认为它虽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之类的缺点,但主流是民

5、间自发进行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当然,也有论者则把它负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对义和团运动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两个战场问题 曾经听一些师范生实习试教,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课题是“抗日战争”。结果发现,他们在讲课时仍然强调国民党“片面战争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惨败。其实,新教材的表述已经有较大变化。 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则表明,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

6、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 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注重其矛盾与对立方面。近些年来,更多的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两个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旧教材曾表述为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这是引用了传统的观点。过去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教训。说它成功,主要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说它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权最终落到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反帝反

7、封建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还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基于此,高中新教材虽然指出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

8、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是教材没有说它是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而是充分肯定它的历史意义。 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三个阶段,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而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停止“剿共”政策,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侵略的加剧导致其内部亲日派与亲英美派之间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压力。“合作”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一直存在着“抗日与妥协”、“团结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国民党一直没有停止活动;抗日战争结束后围绕着政权建设问题,国共两党的斗争日益激化,

9、终于导致了两党的分裂。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两党合作抗日的一面。 近年来,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开始打破禁区,注意对具体问题的考察,如,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重要细节被披露;承认国民党方面主观上也有抗日的愿望,并且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等等。就是说,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一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问题 学术界认为,我国从世纪年代以来,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具体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广泛地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既重视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和各种全球性的会议,也重视区域性组织和会议,同时还日益关注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多边论坛,具有涉及领域宽广

10、、方式多样,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经济因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等鲜明特点。 第二,与许多地区性国际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如,“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而东南亚地区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又如,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学者指出:中国和欧盟的合作,第一,推进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第二,会更多地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共同繁荣;第三,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第三,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1、。学术界认为:成功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同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辉煌篇章,也是一种以彼此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进一步完善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安全机制,充分反映了中国在新世纪对安全、“反恐”等问题的新认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问题 关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过去的教材谈得很少,而新教材有专门的一课是讲它的,这既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希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对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介绍与研究,古已有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等。近代以来,涉及雅典民

12、主政治的著作很多,因为凡是研究古代希腊史的,没有不涉及这个问题的。这使得雅典民主政治问题的许多方面,比如,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过程、民主政治的内容、阶级性、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新教材较多的吸收了这些研究成果。 但是,学术界还有许多问题仍在讨论。如,关于它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公元前世纪末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时代,但也有学者认为它的最终形成要到公元前世纪中期,主要理由是到那时,雅典的贵族势力才真正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人教版”新教材采用的是前一种说法。 此外,过去一般认为工商业奴隶主在雅典民主政治中起了领导作用,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

13、雅典也是以农业为主的城邦,从事工商业的主要是外邦人,因而他们不可能成为民主政治的领导者。“人教版”新教材对此作了回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问题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让步、与新贵族妥协的产物,因而具有保守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或民主制保守。 还有学者认为,君主立宪制或是共和制,这仅涉及政体问题,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它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两种不同形式,不存在什么保守与彻底的区别。在英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所必然采取的

14、最适宜的国家形式,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我们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来评价历史,也就是说,不能硬把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应该实现的历史任务,强加给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另外,从革命后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国债制度、关税制度、殖民政策等措施来看,君主立宪政体并不保守。高中新教材充分肯定君主立宪制,“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国年宪法的评价问题 对于年宪法,我国史学界基本上既承认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肯定或否定方面还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的。 一种观点是对年宪法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认为年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就,是一个进步的文件。譬如,高中新教材在论述这个问题

15、时说:“美国年宪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具体来说,这部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如,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创造了现代“联邦制”国家形式;确立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的原则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年宪法就其产生的过程来说,完全没有民主的基础。制宪会议取得制宪的任务并非人民的同意或各州的授权,而是由会议的代表自己决定的。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州代表,不是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新宪法制定后,也未交人民直接表决,而是由各州的制宪会议批准。 美国多数学者对年宪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

16、贡献基本持肯定态度。比如,都认为它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是美国的最高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为现实。又如,肯定它创立了一套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使共和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现实。它所确立的宪政原则既是对欧洲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美国人基于自己历史经验的一种创新。当然,美国学者也指出,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设计,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以后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美国学者也有一些分歧,如,三权分立对政府效能和政府责任是否产生负面影响等等。 “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对于俾斯麦实施的“铁血政策”,以往学术界一味地采取否定的态度。近些年来,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认为德国的统一虽然是通过自上而下、铁和血的方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