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8123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太和第二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太和第二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卷 (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图一 骨耜图二 石犁图三 铁器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一直以石器为主C、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始终世界领先2、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中国的A、唐朝 B、宋朝 C

2、、元朝 D、明朝3、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A、资本 B、黑奴 C、世界市场 D 、原料4、在当今现代化城市里,看到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景象,不禁让我们想起了100多年前一位与此密切相关的伟大发明家A毕升 B爱迪生 C达芬奇 D达尔文5、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该诗主要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实业救国”6、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发生了巨变。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该时期的是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定单数量急剧增加

3、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外国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ABCD7、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8、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北京奥运”、“炒股”

4、、 和“雄起”。 其中和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9、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最准确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10、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先生”“女士

5、”相称。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女士”的称呼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A.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渐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资本主义各国战争日益频繁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12、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并发表鼓舞人心的就职演说。该演说的核心内容是A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B建立雅尔塔

6、体制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医治”危机中的美国经济13、罗斯福新政最能体现下列哪一经济学家的思想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D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14、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15、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7、“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极大的偶然性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D新政彻底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6、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

8、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1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8、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 在一

9、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A、1989年 B、1991年 C、1999年 D、2001年20、俄国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

10、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21、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以扩大贸易壁垒为宗旨C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货币问题的国际合作22、2008年9月4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3、下图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统一货币。下列有关这一货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是美洲国家的统一货币 B它于20世纪末正式问世C它在2l世纪初开始进入流通领

11、域 D它的问世有利于加深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2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困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C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 D. 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25、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好地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三次大的机遇。这三次大的机遇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其中26题、29题各

12、12分;27题、28题各13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请回答:(1)据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6分)(2)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6分)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

13、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6分)(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7分)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