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7835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尤其是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加以批判而发展形成的,有着极大的科学性,在现代得到不断延伸和发展。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研究大体沿三方面展开:一是对原有理论的认识和发展;二是以马克思分工理论为分析框架;三是对不同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本文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1/view-12283267.htm关键词:分工理论;认识和发展;比较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本质上说,分工就是人类被分化了的劳动。同时,分工的出现又是与社

2、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研究大体沿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原有理论的认识和发展;二是对不同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本文将其中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认识和发展白鹤(2011)梳理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渊源以及其发展。文章指出该理论的源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作为后来者肯定了斯密的这一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论述。马克思对社会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作了详细区别:第一,社会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的分工条件不同,社会分工指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

3、交换,而工场内部的分工则以一个结合劳动力代替不同劳动力;第二,二者的前提不同,前者的前提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分散,而后者的前提是只有一个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集中;第三,二者的秩序不同,在社会分工内部,劳动秩序并不明显,充满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在工场分工内部,劳动力保持一定的比例;第四,二者之间的主体的独立性存在差异,在社会分工中,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相互独立,充满竞争,而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资本家对工人绝对控制,没有竞争。张薇(2012)从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苦恼的疑问”出发,系统的对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讨。正是这个“苦恼的疑问”促使马克思试图从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寻找问题的解答,也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人类生产组织形式,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重视角找到了“历史之谜”的解答。缪匡华(2005)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依然是对前辈们分工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化。马克思将分工的形态进行了划分,通过划分分工形态把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联系在一起。他区分了工场内部分工时的劳动分工和简单协作,使分工和协作的概念相互融合。这一理论创新指导了企业组织创新内部团队结构,明确了分工和协作的区别和联系。郝孚逸(2007)认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具有经济学和哲学的双重概念,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全面把握其理论范畴。他

5、指出,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分工与分配的内涵及区别。二者的经济学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二是异化作用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同样,二者的经济学哲学内涵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关系也从两个方面得到了体现:第一,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它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积极性和消极性,积极性指分工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消极性指的是分工导致阶级的产生。第二,分工和分配将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扬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刘辉煌、周琳(2004)认为了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贡献在于三点,一是区分了分工的协作以及不分工的协作、二是区分了商业中和生产中分工的不同,三是区分了市场中的分工和企业组织

6、内部分工。此外,马克思把分工理论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动态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分工对于技术变迁的贡献。王建军(2005)强调了马克思对分工的重要性的肯定,并且指出写作基础上的分工可以凝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他还认为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周绍东(2013)以劳动与分工为硬核对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是分工的两种不同源起,通过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中嵌入“劳动”和“分工”两大理论硬核,他构建了以“劳动分工所有制”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框架,探讨了私有制经济通过强制性分工所引发的异化劳动现象以及公有制经

7、济为纠正这一现象所做的努力,并对如何辨证的理解科学发展与消灭分工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杨慧玲,张伟(2011)认为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突破性在于:第一,将协作从分工的概念中提炼出来,使生产效率融合了分工和协作的双重内涵,从而把人类生产融入到协作网络自我演进的动态社会系统中。第二,马克思把分工视为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提出了分工协作生产效率之一劳动生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体系,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乃至于上层建筑融为一体。二、以马克思分工理论为分析框架钱书法,周绍东(2010)应用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和产品建构理论分析了本土企业结构

8、升级中遇到的问题:一是本土企业产品价值链在低端徘徊,二是本土企业系统难以创新。作者还对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和产品建构理论对本土企业结构升级的解释力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土企业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实质,最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建议。李?(2005)利用马克思分工理论阐述了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的内涵和形成机制。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形成机制分别为市场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二者存在替代关系,且这种替代取决于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则与前两种分工均不相同。乔榛(2005)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

9、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与西方理论的比较和融合任保平(2008)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做了比较研究,他从分工的内在本质、分工的二重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研究分工问题以及劳动的地域分工五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做出概括;同时,简单阐述了西方早期的分工理论、杨格的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四种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通过对这

10、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在分工理论体系、分工内涵、分工作用等方面比较发现,迄今为止,马克思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仍是对人类分工现象第一次科学、完整、系统的解释,西方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黄益新(2006)通过研究认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比西方企业理论更为完善。因为西方企业理论缺少对于在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共生性的的论述和认识。根据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框架,创新是企业的本质,而创新来源于分工。分工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市场和企业,所以,市场和企业统一于分工。市场价格机制推动社会分工的产生,社会分工又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分工的产生和发展,而企业的内部分工可以反过来深化和细化社会分工,三者在社会进步中

11、循环往复。此外,市场和企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市场价换和企业生产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的改革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不同的战略,经济高速增长时,企业可以大刀阔斧的调整其内部产权关系,以适应经济增长速度,而在经济低迷期,应该对现有资本进行重组,表现为企业合并、战略联盟等。乔翔(2011)认为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但是更符合实践性,并具微观拓展性质。杨小凯的分工概念可以解释相同生产部门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可以扩大到全社会范围内对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行解释。这一扩大性的概念

12、使微观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区别,使社会分工成为微观分工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化的表现形式。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郭中华(2012)在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是贯穿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秉承这一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生产力、劳动异化和阶级斗争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运动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职业选择高度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涂尔干

13、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普遍社会道德来克服社会失德,建立个人主义与社会整合相结合的有机团结社会;韦伯则把劳动分工与理性化和工具理性支配对接在一起,通过勾勒价值伦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诸神之争的社会景象来表明个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个人自由的三种前景:通过消除外部强制来实现个人自由;通过重构个人认知结构来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暗淡前景。总体来说,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观是一个涉及众多内容的丰富的思想体系,立足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分工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国内关于马克思分工

14、理论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无论从对其主要内容的解读和发展方面还是与其他分工理论的比较方面,其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有一定的代表性。参考文献:1 沈芳,白暴力,马克思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J经济学家,20062 杨慧玲,张伟,马克思分工理论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3 高中华,徐岩,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任保平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5 乔榛,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范式J经济学家,20056 袁正,分工的一般理论与古典增长框架J经济学家,20057 周绍东,以劳动与分工为硬核的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8 张薇,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探讨J前沿,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