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7833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徐秀红在从禄赏制的演变看周代的土地制度指出,春秋中叶“初税亩”以后,宗法分封制逐渐让位于新起的君主集权制,新兴官僚的官俸也不再沿用封土食邑的方式,而是改用谷禄为主的俸禄制,赏田也脱离了封土食邑的轨道,向赐田方式转变。春秋中叶以后的这一变化A. 奠定了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B. 形成了思想领域的新气象C.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D. 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新兴官僚的俸禄制以及赐田制度的实行,会加速土地的私有化进程,这些现象说明井田制度正在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的确立,经济基

2、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A项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应为秦灭六国,此项排除;B所谓的新气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的时间是秦朝,也排除。2.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

3、;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答案】A【解析】从图中来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的发展。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符合早期农业;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是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性质,不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自然经济是相当于商

4、品经济来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变法无关;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发展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答案选A。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

5、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D。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5.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A.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

6、于布帛”D.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选项可知,“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指的是在湿润的土壤中耕种是不好的,与农业生产环境有关,但不符合设问,排除A。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是说在六月通过“干田”可以使稻子长得更好,注重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但不符合设问,排除B。“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指的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与生产模式无关,C符合设问。“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指的是耕种过程中既要灌溉又要施肥,这样庄稼才长得好,与农业生产环境有关,但不符合设问,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6.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

7、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 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工师”:掌管百工及手工业之官。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因此B正确。AD说的是工匠,错误。C说是管理市场的官员,错误;故选B考点: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工师”的含义。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有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掌握。7.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

8、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战国就出现了都江堰,故是错误的,排除含有此项的ABD三项,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8.“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

9、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A是指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夫,他们靠自己种地为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与题意不符;B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题意也不符;C符合题意,揭示的是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与题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发展9.“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C【

10、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A是指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夫,他们靠自己种地为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与题意不符;B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题意也不符;C符合题意,揭示的是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与题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发展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降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 经济重心南移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 “重农抑商”的影响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

11、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11.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

12、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12.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

13、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3.如下图所示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四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A

14、. 英国、中国、美国、德国B. 德国、英国、美国、中国C. 美国、中国、德国、英国D.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答案】D【解析】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崛起,而中国依然在传统经济道路上徘徊,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故从左至右第四个国家应该是中国;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渐被美国超过,故从左至右前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和美国,故D项符合题意。14.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A. 北京、上海B. 东京、大阪C. 利物浦、曼彻斯特D. 莫斯科、圣彼得

15、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条形图变化趋势反映出的工业化现象来分析解读。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相联系。因此,可锁定英国这一目标,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故AB项排除;此时农奴制下的俄国也是落后的,并没如题中如此的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15.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