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6029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摘 要】 痿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痿痹的相关论述较少,且不系统,通过对痿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痿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痿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风湿病的丰富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关键词】 风湿病(痹病);痿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特殊痹;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痿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痿痹是痿病(或痿证)和痹病(或痹证)的合称,因两者有相似之处,古代文献多把痿和痹放在一起,列有“痿痹门”,合而论之。狭义痿痹,是指痹病日久,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痹病1。本文所论痿痹?橄烈屦舯裕?是

2、从症状特征角度命名的痹病,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痿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为了正确认识痿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1 痿痹的病名痿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曰:“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神农本草经载有“寒湿痿痹”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有“肤痛痿痹”。隋?巢远方诸病源候论列有“虚劳风痿痹不随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也论有痿痹。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曰:“阴痿下湿者,痿痹也。”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有“虚劳痿痹”。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提及痿痹。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论有“筋痿痹”。明清之后,众多医家多论有痿痹,如推师求

3、意普济方医经秘旨奇效良方医学纲目解围元薮濒湖脉学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养生导引法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医述杂病广要本草害利等都论及痿痹。2 痿痹的病因病机痿痹的发生常因正气亏虚,邪气侵袭。随着病情发展,而见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甚则瘫软于床。2.1 外邪侵袭 风寒等邪侵袭,经络筋脉阻滞,肌肉关节失养,而致痿痹;或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外感湿邪,渐积不去,郁而生热,浸淫筋络,以致关节肿痛,日久筋脉缓迟不用,成为痿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千金翼方云:“阴痿下湿者,痿痹也。”明?盛寅医经秘旨曰:“热则生风,痿痹不随而有风象。”沈之

4、问解围元薮曰:“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由风冷贼邪中伤髓液。”李?医学入门曰:“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吴?医方考曰:“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耳。”涂申百代医宗曰:“风寒湿合而为痹,脉浮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痹不仁。”清?喻昌医门法律曰:“至于筋缓不收,痿痹不仁,因其风热胜湿,为燥日久,乃燥病之甚者也。”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2.2 正气亏虚 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筋脉、关节、肌肉,日久导致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并见,发

5、为痿痹;或因房劳、久病导致肝肾亏虚,复感外邪,而发为痹病;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日久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不能起于床,发为本病。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又曰:“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膏粱之人,久服阳药,醉以入房,损其真阴,则肾气热,肾气热则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

6、骨枯,骨枯发为骨痿。”明?方毂等医林绳墨曰:“若肾伤而不治,气虚而不补,致令精竭水枯,腰脚沉重而成骨痿者,此也。”解围元薮曰:“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脾土不固,五脏无本,以致血气亏乏。”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汗出日久,虚风痿痹。”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痹久成痿,虚之所在,邪必凑之。”2.3 气滞痰瘀 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出现脏腑、经络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导致肢体关节失于濡养,病久出现关节胀痛、刺痛,肢体痿软无力,而致痿痹;或饮食不节,或邪气所伤,痰浊内生,阻滞筋骨关节,日久肢体痿软,筋肉无力,而致痿痹。诸病源候论曰:“夫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若筋骨痿枯,身体疼

7、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也,在于阴则其人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解围元薮曰:“若瘫在左则死血凝滞,在右则痰涎淤?,或曰偏枯,或曰痿痹。”明?戴思恭推师求意曰:“留着之邪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证治汇补曰:“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者,风湿挟痰也。”综上所述,痿痹病因有外邪侵袭、正气亏虚、气滞痰瘀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肉、关节、筋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

8、本病因病机为邪郁络阻,肌肉筋骨关节失养,萎废失用。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亏虚、肝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浸淫、寒邪阻滞、气滞痰瘀为多见。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候。3 痿痹的主要表现“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足痿下重。”(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气交变大论)“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筋痿拘缓。”(神农本草经)“肤痛痿痹。”“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针灸甲乙经)“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诊其脉,尺中虚小者,是胫寒痿痹也。”(诸病源候论)“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满,少气消渴。”“肩痛痿痹不仁。”“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

9、伸。”“足痿痹不能行。”“痿痹坐不能起。”“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备急千金要方)“阴痿下湿者,痿痹也。”“大风痿痹。”(千金翼方)“尺脉牢小者,足胫寒痿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虚劳痿痹,四肢不收,不能俯仰,两肩中疼痛,身重筋急,体如刀刺,身不能自任。”“虚劳痿痹不遂,筋脉急痛。”“虚劳痿痹,肢节疼痛或偏枯,或腰痛,挛急。”“虚劳痿痹,肢节疼痛。”“虚劳痿痹少气,筋挛,关节疼痛,难以屈伸,不能行。”“虚劳痿痹,手足厥冷,精气虚乏,骨节疼痛,头眩,吐逆,腰脊强直。”“虚劳痿痹,百节沉重,四肢不举,食饮渐少,羸瘦乏力。”“虚劳痿痹,四肢挛急,肌体枯

10、瘦。”“虚劳痿痹,四肢不举,头目昏重,不能饮食,身体乏力,疼痛。”“虚劳痿痹,腰脚不遂,头昏目暗,心烦健忘,身体沉重。”“虚劳痿痹,腰脚不遂,骨节酸疼,筋脉拘急。”(太平圣惠方)“腰脚疼痛,痿痹不仁,骨髓中冷,久立不得,羸瘦。”“腰脚痿痹不仁,骨髓?i痛,不能久立,渐觉消瘦。”(圣济总录普济方)“下重脚痿。”“足痿不收履。”(针灸资生经)“偏风痿痹。”(脾胃论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杂病广要)“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脾胃论)“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东垣试效方)“喘满痿痹。”(普济方)“痿痹不随而有风象。”(医经秘旨)“脉浮而缓,筋骨痿弱

11、,肢体麻痹不仁。”(奇效良方百代医宗)“手足痿痹,不能任身。”(奇效良方)“上下酸疼,或左或右,注于身之半边。如酸、如痛、如麻、如木、如困、如痴、倦怠废弛,或虚肿,或作挛拳,或骨髓抽掣,或遍身游变,或振抖若惊,或痿败。或曰偏枯,或曰痿痹。”“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解围元薮)“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医学纲目杂病广要)“风湿痿痹。”(本草纲目)“腰脚沉重而成骨痿。”(医林绳墨)“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医方考)“下焦湿热痿痹。”(景岳全书)“汗出日久,虚风痿痹。”“腰肢痿弱,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按之无力,痛亦攸攸隐隐而不甚。”(医宗必读)“腰背

12、及下肢痿痹。”(养生导引法)“筋缓不收,痿痹不仁。”(医门法律)“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证治汇补医述)“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症因脉治)“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髓减骨枯,恐成骨痿。”(医学心悟)“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虚热筋痿,颤掉作痛。”(类证治裁)“痿痹不仁。”(杂病广要)“湿热痿痹。”(本草害利) 历代文献描述了痿痹的临床表现,综合文献所述,痿痹的主要症状有:全身多关节肿痛伴肢体筋骨肌肉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至肌肉萎缩,弛纵瘫痪。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

13、叠综合征等出现痿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4 历代医家对痿痹的论述。内经论有痿痹,在素问?痿论中所论痿病中也有痿痹内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诸病源候论列有“虚劳风痿痹不随候”,提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及其脉“尺中虚小”。太平圣惠方承诸病源候论列有“治虚劳痿痹不遂诸方”,曰:“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也,在于阴则其人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明?朱?普济方论曰:“入肺则喘满痿痹。”盛寅医经秘旨曰:“热则生风,痿痹不随而有风象,医以风治之,恐不免致痿也。”解围元薮列有“半肢风”“软瘫风”,其部分症状与痿痹相似。医学入门曰:“凡味酸

14、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李时珍濒湖脉学论有痿痹脉象,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医方考列有“痿痹门”,认为“肉痿即肉痹”。王肯堂证治准绳承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医门法律承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证治汇补详论曰:“痹久成痿:虚之所在,邪必凑之,邪入皮肤血脉,轻者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对本病辨证曰:“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恐成痿症。”“若脉细数无力,便结溺赤,虚火时炎,此肾气热,髓减骨枯,恐成骨痿,斯为阴虚。”秦之桢症因

15、脉治描述肾痹有骨痿的表现。类证治裁则论有“故治鹤膝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夫湿热者,发为痿?L。大筋短,则屈伸不能;小筋弛长,则操纵无力,而合病为痿矣。”5 痿痹相关问题5.1 痿痹与痿病(痿证) 两者都可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不利,甚至瘫痪。痿痹不仅见肌肉萎缩、肢体失用,而且有关节疼痛的表现。而痿病没有关节肿痛症状,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萎无力为主要表现。两者不同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如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曰:“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5.2 痿痹与麻痹(麻木) 两者皆可见肢体痿软、麻木。如证治汇补曰:“闭塞不通谓之痹,或痛痒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痿痹是以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痹病,可伴见肢体麻木;而麻痹(麻木)则以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可见肌肉萎缩,而无肢体失用。但麻痹(麻木)严重可发展为痿痹。6 痿痹的治疗6.1 痿痹的治疗原则 扶正为主兼祛邪为本病治疗总则。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病久则以本虚为主,治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临床中,应辨清虚实,标本兼治。湿热浸淫者,清利湿热;寒邪入侵者,温阳通络;肝肾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