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85659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16每题1.5分,17-40每题1分,共48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表明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A项错误

2、。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C项错误。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D项正确。2.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3、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故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禅让制【答案】B【解

4、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及到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故选A。【名师点睛】分封制(“封邦建国”)(1)概念: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3)原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巩固政权。(4)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5、。其中,周王是天下共主,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5)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6)消极影响: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6、。”这表明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分析得出皇权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未涉及秦始皇的功绩、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相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的特点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

7、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A. 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 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 科举入仕

8、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由于科举制以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相对公平,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民间精英进入体制打开通道,克服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阻塞,故C项正确。“布衣将相”的出现是个案,是“布衣”凭借个人能力和历史时机而实现的,并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机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察举征召是汉朝的选官制度,选官以地方推荐为主,以考试为辅,由于地方推荐容易出现弊端,并不能带来很良性的社会管理,故B项错误。中央派文官任

9、地方长官并不能体现让民间精英向体制流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7.宋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官员不入酒肆”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来看,政府作此规定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其积极作用是便于

10、约束权力的滥用。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遏止”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措施只是反腐机制的组成部分,不能因此得出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实施这一措施的效果,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8.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行省制的推行B. 丞相制度的废除C. 内阁地位的上升D. 军机处的设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的强化,导致了君主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制的推行和君主权力的加强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制

11、度的废除是明太祖而非材料中的嘉庆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内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来看,诗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均排除。10.周礼中记载,“以五味、五谷、

12、五药养其病”,楚辞中也提到“五谷六仞”。后世经学家将文中的“五谷”分别注释为“麻、黍、稷、麦、豆”和“稻、稷、麦、豆、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 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D. 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答案】D【解析】从对“五谷”的注释来看,前者有黍无稻,后者有稻无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这体现出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故B项排除;“五谷”泛指粮食类作物,说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

13、主,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故C项排除。11.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据材料“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的取消,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与工商业不可能处于平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

14、故选C。1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遭到各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

15、排除B。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排除D。点睛: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13.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这表明盐铁官营A. 遭到知识阶层强烈反B. 与重农抑商政策相背离C. 强化了封建大一统政权D. 败坏了汉代的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根据“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表明知识阶层强烈反对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故A正确;盐铁官营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C与材料无关;文学贤良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治乱兴国,与社会风气无关,D错误。14.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 “越名教而任自然”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答案】C【解析】从材料“倜傥放荡,行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